2024年具体是哪天入梅?哪天出梅?需要注意什么?
2024年具体是哪天入梅?哪天出梅?需要注意什么?
2024年梅雨季节即将到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梅雨的定义、不同类型,以及2024年具体的入梅和出梅时间。同时,文章还将为你提供实用的防潮防霉小贴士,帮助你轻松应对梅雨季节带来的各种困扰。
进入了夏季,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在这个时期,天空好像总是阴沉着脸,雨水不断,给我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么,今年我们具体在何时迎来梅雨,又何时能送走它呢?梅雨时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梅雨?
相信大家都明显感觉到了,这段时间,雨水多了,尤其是南方地区,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洪涝灾害。在气象学上,这个特殊的降雨时段,有个比较雅致的名字叫“梅雨”(或“黄梅雨”)。所谓“梅雨”,因这一时期刚好是江南梅子成熟而得名。
梅雨时期,江南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气,一般持续在一个月左右,加上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大,潮湿又闷热,很多东西容易发霉,为此“梅雨”还被人们称为“霉雨”。
与“梅雨”有关的不同叫法
梅雨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月到7月,初进梅雨时(即梅雨季节开始的第一天),称为“入梅”,或“进梅”,梅雨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当然,关于梅雨,还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和说法,比如“早梅”、“迟梅”、“空梅”和“长梅”等。这些叫法不仅反映了梅雨季节的不同特点,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早梅”,指的是梅雨季节提前到来。虽然每年入梅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在公历的六月中下旬。不过,有的时候梅雨开始的时间也可能会提前,在5月底6月初就到了。一般来说,在“芒种”节气之前开始的梅雨,都叫“早梅雨”。
“早梅雨”的到来,往往给人一种寒凉的感觉,俗语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说的便是此意。
“早梅雨”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因为黄梅雨前夕正是麦收的关键期,提前到来的阴雨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与“早梅”相反,“迟梅”则是指梅雨季节姗姗来迟。民间一般把六月下旬的黄梅雨称为“迟梅”。迟来的梅雨不仅预示着前期的雨水较少,而且后面的降雨可能会更加集中。
这种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同样不利,过多的雨水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引发洪涝灾害。
此外,“迟梅”还可能导致夏季高温提前到来,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双重打击。
“空梅”则是指梅雨季节期间雨水稀少,甚至无雨。在黄梅雨期间出现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梅雨季节是农作物需水的高峰期,如果此时雨水不足,就会导致土壤干旱、作物枯萎。同时,“空梅”还可能引发高温干旱天气。
而“长梅”则是指梅雨季节持续时间过长。在正常情况下,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是在25至35天之间。如果当年入梅的时间早,出梅的时间晚,那么就是“长梅”。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会导致雨水过多、湿度过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我们的生活都会带来诸多不便。
2024年哪天入梅?哪天出梅?
回到开头的话题,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梅的人文知识后,我们再来看看2024年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关于入梅时间,中国传统历法上是有规定的,即“芒种逢丙入梅”(与之对应的还有句叫“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说,在芒种节气后干支历的第一个“丙日”,便是梅雨季节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丙属火,也是“火”的代称,象征着热情和活力,放在夏天,象征着夏季的炎热天气。
而出梅时间是“小暑后逢未出梅”,即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结束出梅。
我们计算一下,以芒种节气开始,今年的芒种交节是在6月5日,那么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是在6月11日的丙午日,所以6月11日便是今年的入梅时间。
而出梅时间看小暑节气,2024年的小暑交节在7月6日,逢的第一个未日恰好是在小暑的这一天。所以,7月6日出梅便是今年的出梅时间。算起来,整个梅雨期时间为26天。
入梅需要注意什么?
- 关注天气预报
在梅雨季节,天气多变,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做好出行和生活安排。
- 防潮防霉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容易使物品受潮发霉。所以,需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以防物品受潮损坏。
- 注意个人卫生
梅雨季节气温适中,湿度大,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注意饮食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 保持心情愉悦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容易让人产生压抑感,需要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多运动,多社交,保持良好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