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吸烟超40支,“老烟枪”患牙龈癌!医生提醒:牙龈“长包”不等于“上火”
日吸烟超40支,“老烟枪”患牙龈癌!医生提醒:牙龈“长包”不等于“上火”
一名49岁男子因长期大量吸烟,最终被确诊为牙龈癌。幸运的是,在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协作下,通过数字化辅助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并重建下颌骨。医生提醒,牙龈癌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应及时排查。
牙龈癌手术现场。
49岁的陈先生是一位有着30年烟龄的"老烟枪",日吸烟量超过40支。今年2月开始,他的左下后牙龈上长了个米粒大的"包",起初以为是上火,但肿块逐渐增大且疼痛加剧。5月中旬,陈先生来到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经病理诊断确认为左下颌牙龈癌(鳞状细胞癌),且肿瘤已侵及下颌骨,需尽快手术。
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联合麻醉、放射、检验、种植等多个科室进行MDT(多学科诊疗)。鉴于患者下颌骨缺损较大,团队决定采用数字化辅助设计的肿瘤切除和同期颌骨重建方案,并使用3D打印手术导板确保手术精确实施。最终确定的手术方案包括:左下牙龈癌扩大切除术、左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左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右侧血管化髂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术。
手术当天,两组医生同时进行操作。一组由医院党委书记、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胡砚平博士带领,精准切除左下颌骨及肿瘤原发灶;另一组由副主任医师吴添福带领,精准制取带皮岛的自体血管化髂骨瓣。两组医生密切配合,耗时8小时完成手术。手术涵盖了左下颌骨部分切除、左颈淋巴结清扫、血管化髂骨肌皮瓣制备、髂骨塑形重建下颌骨等多个关键步骤。
术后,陈先生的外形恢复良好,病理结果显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已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至9个月内,他将在植骨区开展种植牙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
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生张钰芳提醒,牙龈癌在口腔鳞癌中仅次于舌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尤其是前磨牙区及磨牙区。虽然牙龈癌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不良口腔卫生、癌前病变、不良义齿修复、机体免疫状态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牙龈癌发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牙龈肿痛、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可形成溃疡或外生肿物。
为了预防牙龈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进行口腔卫生维护,保持口腔清洁
- 避免吸烟或尽早戒烟
- 使用含氟牙膏等牙龈保健产品
- 避免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 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
-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 保持愉快心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