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治疗肾炎浮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治疗肾炎浮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8589026

越婢汤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等水气病。本文详细介绍了越婢汤的组成、功效配伍、方证论治以及临床应用,引用了大量经典医籍和名家论述,内容专业且深入,对于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越婢汤原文及组成

《金匮要略》记载:“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水气:23)

越婢汤方:

  • 麻黄六两
  • 石膏半斤
  • 生姜三两
  • 大枣十五枚
  •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功效配伍

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方中麻黄与生姜宣散肌表水气;麻黄配石膏,且石膏量重于麻黄,取其辛凉透表,外散水气,清解肺胃郁热;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若水气过盛者,加白术以利水;若汗出卫阳伤而恶风者,加少量炮附子温经止汗。

吴崑《医方考》云:“名曰越婢者,越,以发越为义。婢,卑也。是方能发越至卑之气,故以越婢名之。”上五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入诸药同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

越婢汤治风水,夹肺胃热证。症见恶风,一身悉肿,续自汗出,无大热,口渴。本证为风邪袭表,表气不宣,水气滞留肌表,肺胃之气郁久化热。此风水来势急剧,风激水溢,故恶风,一身悉肿;因风性疏散,加之风邪化热,热邪鼓荡,故续自汗出,脉浮;肌表邪热随汗外解,故表无大热,但肺胃内郁之热仍在;热邪消灼阴津,故口渴。治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肺胃郁热。

越婢汤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风水身肿、恶风、发热,汗出、脉浮、不渴,此为寒水郁于肌表,张仲景本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方以大剂麻黄加生姜发散寒水邪气,辛温开腠、发汗散寒、宣散水湿,以石膏佐制麻黄辛温发汗之性,使发汗而不致过汗。姜、枣、草调和营卫,又可健中益气。凡用汗法,必预为汗源计,何况峻汗,是以有甘草、大枣,调理中焦,资助汗源,大枣15枚也属大量。

麻黄与石膏:张仲景明言“续自汗出”,本方麻黄用至6两,与大青龙汤用量相同,是仲景经方应用麻黄的最大剂量,大剂应用麻黄在本方是否意在发汗?已经“续自汗出”,缘何再用大剂麻黄发汗,令人费解。越婢者,一阴一阳,阳者麻黄,阴者石膏。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利水,欲宣发莫过麻黄,又恐麻黄过汗,故以石膏半斤重于麻黄,来佐制麻黄。所以,张仲景应用麻黄非发汗为功,意在宣通肌腠,发越水气。石膏的作用,在于佐制麻黄辛温发散之性。“无大热”,有热用石膏,无热也要用石膏,只不过要斟酌用量,若果有郁热,不仅要应用石膏,还要加量增味。关于石膏的佐制作用,《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比之女婢”就是石膏的佐制作用。赵以德对本方配伍从阴阳角度有所认识,对本方作注曰:“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热以和阴阳,用其性善走以发越脾气。”

渴与不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4条“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以口渴与否表示体内津液状况,作为是否发汗的重要指征,口渴不可发汗,不渴则可以用发汗法治疗。以“不渴”这样一个阴性症状,来否定某病症的存在,确定可用某法(药)。因此,越婢汤证中的不渴不仅是一个症状,不能认为是“口渴”之讹,应该辨证理解。笔者认为本方证轻则不渴,若郁热过久,或者素体有热,亦可见口渴。大青龙汤有“不汗出而烦躁”,本方证是否有烦躁症状?这与渴与不渴同理,或无或有,热盛也可以有烦躁。

无大热:(1)寒郁不甚。(2)虽恶风但发热不甚,病属湿邪郁于肌表,寒邪次之,故无大热。(3)表示非阳明病。此也再次证明石膏最主要的作用是佐制麻黄。

后世有人认为,越婢汤是解表清里、表里双解之方。其主药麻黄,宣散表郁,石膏主清里热,从而起到宣散表郁,兼清里热的作用。这样解析越婢汤显然忽视了麻黄、石膏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佐制关系,至少这样解析是不全面的。但这种解表清里的组方思想,的确开启了临证组方用药的一道法门。

越婢汤治风水用什么?用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它和麻杏石甘汤的区别是什么?它和麻杏石甘汤没有用杏仁它用了这个生姜大枣和营卫,去杏仁用生姜大枣,其它就是跟麻杏石甘汤相仿,不过说它的麻黄是重用,因为在这里越婢汤是发表行水,麻杏石甘汤是什么平喘,都是“汗出无大热”。所以用麻黄配石膏,一个是水一个是咳喘,因为它是风水所以用姜枣,那个咳喘所以用杏仁,恶风加附子,风水加白术,加术苍术或者白术,加术四两;它的特点就是我们讲肺为水之上源用麻黄,脾主之水用白术,肾为水之根用附子。我们都讲了肺脾肾三脏,这个在平脉法我们的这个右手寸关尺候我们的肺脾肾三脏——“气升水布,火降血下”。

但是既然麻黄治肺,白术治脾,附子治肾,那么用附子为何用石膏?大家看到吗?这个越婢汤里头有石膏,我们说这个风水反复发作都是外感引发的水肿。

举个例子,由外感引发的水肿,大家知道这个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容易被外感引发,所以它是由外感引发所以表现为风水,这种人常常继发咽部链球菌的感染或者有一个慢性的扁桃体炎,西医要摘扁桃体,中医认为它风寒化热内有伏热所以它用石膏,这是一个伏邪温病,大家搞清楚吗?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它明明就是一个阳虚的人——“恶风加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甘草那是什么?那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它是在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石膏姜枣,也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合石膏,我们的附子配石膏就从这里出。

还可以在这个处方里加黄芩,既然是咽喉肿痛加黄芩清少阳,有发热加细辛,黄芩配细辛两解,我们都说了,这个处方就是可以用什么,越婢加术汤加附子黄芩细辛,这也是我们治疗什么?治疗风水的一个经典的配伍。

《内经》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个河间学派六气皆从火化,也就是这个道理,还有阳明这个《伤寒论》讲的,阳明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化热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说这个《伤寒论》阳明病篇,《伤寒论》说恶寒何故自罢,问曰恶寒何故自罢?因为恶寒为什么自己就会好呢,答曰,阳明居中属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正因为它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所以它恶寒可以自罢,传阳明,这就是所谓的六气皆从火化,其实六气化火没有关系,附片嘛既然是这个冬伤于寒,化火石膏嘛,附子配石膏这就是调平法,细辛配黄芩这也是调平法。

越婢汤类方

越婢汤中最重要的配伍是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以解表寒,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因此可以类推,凡是以麻黄配石膏,辛温配辛凉(寒)为配伍特点的方剂,皆可认为是越婢汤的类方。

如越婢加朮汤、越婢加半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此类方证的病机均为风寒束表,卫郁则热,营滞则湿,治疗当以开腠发汗,宣通卫气,利用麻黄和石膏不同的剂量配伍,治疗或以解表为主,如大青龙汤;或侧重于清热为主,如麻杏石甘汤;或解表清热并重,如越婢汤。

又如《温病条辨》中的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乃至辛凉重剂《伤寒论》白虎汤,三方的药物组成与越婢汤虽然相去甚远,但其配伍特点、病机性质和治疗范围却与越婢汤近似,辛以解表,凉以清里,所以以上三方的配伍原则,均为辛凉解表同一类方剂。

对于阳郁恶寒明显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泽泻,以温阳利水;对于水气明显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白术、茯苓、猪苓,以健脾燥湿,利湿制水;对于表证严重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紫苏叶,以解表发汗;对于肺热重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桑皮、金银花、板蓝根,以清肺;对于咽喉肿痛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牛蒡子、薄荷、连翘,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对于汗多阳虚的患者,应在越婢汤的基础上酌加附子,以温经助阳;对于大便干结的患者,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等。

此外,越婢汤合白术,可治疗风湿热痹;越婢汤合半夏厚朴汤或煎剂越婢半夏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尤以小儿支气管哮喘)有特效;越婢汤合五苓散,可治急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水肿;越婢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等均有良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