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剑之谜:一柄2500年前的国宝级文物
越王剑之谜:一柄2500年前的国宝级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柄春秋时期的青铜宝剑,这柄宝剑长55.7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身上刻着8个鸟篆体铭文,剑格正面镶嵌蓝色玻璃,反面镶嵌绿松石,整体制作极其精美。这柄宝剑从制作到今天至少2500年,在地下埋藏了至少2400年,出土时竟然一丝锈迹也没有,锋利无比。这柄宝剑的主人是谁?25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宝剑的?宝剑上的花纹是怎么刻上去的?这柄宝剑为什么不生锈?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从宝剑的出土说起。
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区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当其中的一条灌溉渠开挖到纪南城西北大约七公里的地方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质比较疏松,显然此处曾经被人挖开之后又填埋了。纪南城曾经是楚国首都郢都所在地,虽然有专家坚决反对纪南城曾为郢都的推论,但是,面对疏松的熟土填埋层,人们立刻意识到,这一带的地下很可能有古墓,开挖水渠的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勘测之后发现,地下果然有古代墓葬,而且不只一座,是一个墓葬群。就这样,这一带的水利工程修建就被古代墓葬发掘取代了。发现古代墓葬群的地方叫望山,地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因此,第一个发掘的古墓就被称作“望山一号楚墓”。
经过几天的发掘,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品,其中包括青铜器、漆器和玉器等等。专家通过这些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确认这座古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楚威王时期或者楚怀王前期的贵族,并且与楚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楚威王时期和楚怀王前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这是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距今大约有2400年。
几天之后的一个傍晚,望山一号楚墓的墓坑终于清理完毕,一个巨大的棺椁完整地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大家渴望已久的开棺时间终于到了。几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启棺椁,周围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惊人的发现。当棺椁的盖被缓缓地打开时,人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墓主人尸骨旁的一柄古剑吸引住了。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这把古剑从剑鞘中抽出来时,只见一道寒光闪过,在场的人都被震惊了。
此剑制作得十分精美,剑柄以丝线缠缚,剑柄底部外翻呈圆箍形,圆箍内铸有11道同心圆,同心圆之间的间隔只有0.2毫米。在剑格也就是剑柄与剑刃的相接处,正反两面都镶有装饰物,正面是蓝色玻璃,反面是绿松石,真是精美绝伦。正是由于这样的装饰,使得此剑在黑暗中也能够发出幽幽的寒光,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墓葬中发现宝剑的消息,让整个发掘工地沸腾了。
当人们兴奋过后,一个疑问马上产生了,这座古墓的主人是谁呢?他怎么会拥有如此精美的宝剑呢?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墓主人名“滑”。据专家考证,这位墓主人很可能是楚怀王时期的大贵族邵滑。既然墓主人是邵滑,那么墓葬中的这柄宝剑就一定也是他的了。
可是,当人们再仔细观察这把宝剑的时候却发现,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一种变体,按照现代的说法叫“美术字”,也就是经过美化的篆体,可是现代人解读起来十分困难。现场专家毕竟经验丰富,很快就辨识出其中的六个字,它们是:“越王”、“自作”、“用剑”,意思是,某某越王专门给自己打造的宝剑,显然这把剑属于某个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