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胀气消化不良怎么办?中医专家详解原因与解决方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胀气消化不良怎么办?中医专家详解原因与解决方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lourishtcm.com.tw/%E3%80%96%E5%90%83%E4%B8%80%E9%BB%9E%E9%BB%9E%E5%B0%B1%E5%AE%B9%E6%98%93%E8%84%B9%E6%B0%A3%E3%80%81%E6%B6%88%E5%8C%96%E4%B8%8D%E8%89%AF%E6%80%8E%E9%BA%BC%E8%BE%A6%EF%BC%9F%E7%95%B6%E4%B8%8B%E5%A6%82/

胀气和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分析易发生消化不良的体质类型,并提供穴位按摩、饮食调整等实用解决方案。

忠孝昌盛堂中醫師張凱傑指出,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強調脾胃調理的重要性,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出生後的生命活動都依賴於脾胃攝取營養物質。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習慣等原因,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

哪些人容易消化不良?

1. 壓力山大:肝氣犯胃體質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壓抑會影響腸胃蠕動,形成肝氣犯胃體質。中醫治療會使用舒肝理氣、降逆和胃的方劑,並建議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

2. 飲食無節制:宿食積滯體質

喜歡吃宵夜、暴飲暴食、飲食無所節制等不良習慣,容易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形成積滯。治療原則為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3. 過勞:脾胃虛弱體質

工作過度勞心勞力或個性上喜歡鑽牛角尖,會傷到脾胃。這種情況需要首重補益脾胃、推動脾胃之氣。

4. 無冰不歡:寒濕內聚體質

由於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很多人喜愛食用冰冷、生冷的食物,長期下來會導致腸胃陽氣受損,形成寒濕。治療原則是溫化寒濕,飲食上不宜食用冰品、冰飲、瓜果、生菜等性質寒涼的食物。

改善消化不良的食物和茶飲

飲食調整方面,建議多攝取膳食纖維,如蔬菜、菇類、五穀雜糧等,以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血糖波動。調味料應選用少油、少鹽、低熱量的素材,並可酌加一些酸味,以促進消化吸收。

中醫有一些幫助腸胃消化的藥材適合做成茶飲,例如麥芽茶,或是山楂茶、烏梅湯,都是方便取得,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茶飲。

改善消化不良的穴道

對於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的民眾,居家可藉由按摩穴道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促進腸胃道的蠕動,加速排除脹氣。

  1. 小腿前外側的「足三里」、「豐隆」穴,都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位。可以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常吃高糖、高油,身體痰濕重的人,常按這兩個穴道可以幫助消除水腫。

足三里穴
【部位】從膝蓋外側下方凹陷(外犢鼻)處,向腳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寬(3寸),距離脛骨外緣一寸的地方。
【功效】調理脾胃、培補元氣。

豐隆穴
【部位】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2.如果腸胃脹氣明顯,可以多多按壓公孫穴以及手部養老穴,每次1~2分鐘,輕微痠麻即可。

公孫穴
【部位】位於腳掌足弓的內側,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整腸健胃、促進食慾。

養老穴
【部位】前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處。
【功效】治打嗝脹氣、落枕、肩痛。

  1. 手部的合谷穴及曲池穴,時而揉壓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避免宿便累積。

合谷穴
【部位】位於手背的第二掌骨的中點處,偏向拇指側。
【功效】疏風解表、止痛安神。

曲池穴
【部位】位於肘橫紋的外側(橈側)盡頭處。
【功效】清熱利溼、調和氣血。

快速解決消化不良的方法

最簡單促進消化的方式就是增加腸道的活動,可以在吃飽飯15分鐘內,起身活動,在餐廳附近輕鬆走一走,不要急著坐下或躺下,可以增加蠕動。

也可藉由手部按摩腹部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促進腸胃道的蠕動。

<摩腹法-瀉法:促進排便、預防便秘>
先將雙手掌心搓熱,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重複50 次,重複約5分鐘。

按摩時因為促進腸胃道蠕動,所以會出現排氣、饑餓感等都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擔心。

<摩腹法-補法:腹瀉、大便不成形>
先將雙手掌心搓熱,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重複50 次,重複約5分鐘。

按摩腹部的時候,只需使用雙手,不必另選工具。力度需均勻緩慢,以無不適感為準,不應有疼痛感。

預防消化不良的日常保健

  1. 大口吃菜,多元飲食
    黃帝內經非常注重飲食對身體的調養,《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多樣攝取各式食材的重要性,不挑食,才能攝取充足的多種營養成分。

  2. 適當烹調、細嚼慢嚥
    除了吃到七分飽之外,孔子也提到他的養生方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指的不是「精緻」,而是指新鮮、營養的食材,經過烹調加熱,以利消化。明•高濂《遵生八箋》也提到:「不以脾胃暖冷物、不以脾胃軟硬物、不以脾胃熟生物」。

中醫注重脾胃功能,主張細嚼慢嚥。建議減少攝取生冷、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尤其老年人,腸胃功能退化,《華佗食論》說:「食物有三化: 一是火化,即煮爛; 二是口化,即細嚼; 三是腹化,即入胃自行消化。老年人唯借火化,磨運易而輸精多。」建議將食物煮軟煮爛,較容易消化、吸收,減少腸胃道消化的負擔。

  1. 按時排便,多喝水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會排便1到2次,顏色為棕色,便量約在100~200公克,建議能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固定時間將廢物排除。

要避免便秘有三個要素: 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纖維素及適量的油脂。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毒代謝廢物的排除,但如果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記得將食物和水分離,以利足夠胃酸消化食物。

  1. 睡眠充足,睡前不飲食
    中醫說:「胃不和則臥不安。」中醫認為,養腸胃,首先要睡得好。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現代人久坐、動的少,氣血循環不佳,建議平常可以多動,打打八段錦,吃完飯後輕微散步助消化。

睡前三小時則不建議吃東西,且盡量避免睡前吃豆類、洋蔥、芹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避免脹氣及影響睡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