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头节说“龙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头节说“龙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4-03/07/content_6857837.htm

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不仅是重要的节气,更是一个充满民俗趣味的日子。从北方的春饼到南方的花糕,从炸糕到面条,各种美食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吉祥寓意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抬头的日子,南方流行吃春卷。  (IC photo供图)

龙一直是华夏民族最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自古就渗透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神话里走出的龙,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龙在古代不仅仅是皇族权势的象征,更是在民间民俗里翔舞,尤其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芳姿神韵。

即将到来的二月二,也被称为龙头节。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食,忌龙口,民间饮食有讲究……”这首《春龙谣》,形象生动地说出了这一天民间崇龙的饮食习俗。

“咬龙鳞,长精神。”春饼也叫龙鳞,一个个圆圆的春饼就像一片片龙鳞。这龙鳞模样的春饼,也几乎贯穿春天的一串节日,立春这天吃叫咬春,惊蛰日和二月二吃叫咬龙鳞,正月二十五叫打囤底。清明节的咬春宴,春饼也往往是压轴的角色。春饼可谓承载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和愿望,成为一种寄托意愿的传统食俗。大体上是北方春饼南方春卷,将春饼和馅料合而炸之叫春卷。就像清人林兰痴诗里说的那样:“调羹汤饼佐色春,春到人间一卷之。”这春饼,是把春天“卷”起来让人品尝呀!在万物复苏龙抬头升天的日子里,人们吃着如此春饼,真是“龙”光满面,“龙”颜焕发,“龙”气振奋,人们一定会迎来一个接一个旋舞着金灿灿光芒的好日子。

“吃花糕,壮龙腰。”二月二吃花糕,南方尤其是江浙沪一带雅称叫“撑腰糕”。清代《吴郡岁华纪丽》就提到“以隔年糕入油煎食,谓撑腰糕”。这本是一种以糯米为主的年糕用油煎过,这款特色糕点小吃,冠以“撑腰”。 一个吉祥的名字,寓意要像这腰一样腰板硬朗,耐得劳作。正如清代诗人蔡云诗中所言:“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在这春意正浓的龙头节,大家互相劝说着吃隔年的花糕,是以求壮“龙腰”,不会腰痛,耐得一年的苦劳。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传之久远。

说起糕类美食,惊蛰或二月二这一天在北方尤其京津一带爱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是围绕驱虫崇龙、怕害虫惊扰龙的行动招致灾年而兴起的。北京等地,这一天还时兴吃一种糕饼叫“懒龙”,有的地方也叫吃“卧龙”,是用发面擀成一个很大的薄饼加肉馅卷成一条长形肉饼,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有点像画卷的形状。做好后家人分食,寓意“吃了懒龙解春懒”。有的地方这天会吃炸糕,说是“吃龙胆”,寓意这天吃了龙胆会在新的一年胆大心细、好运连连。


二月二,还有吃炒豆的习俗。  (IC photo供图)

“吃龙须,长寿面。”二月二,北方还有吃龙须面的习俗,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寓意,也有“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期盼。这面形似龙须又细又长,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据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一首诗就道出了吃龙须面的美好期盼:“当知素日惹神馋,此物蟠桃不及鲜。屡屡丝丝缘可系,年年岁岁意相牵。龙须苒袅三千尺,鹤算恒昌八百年。寿面芳辰堪祝嘏,天伦与月共团圆。”

这一天,吃春饼叫龙鳞、炸糕叫龙胆、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水饺叫龙耳,麻花叫龙骨,包子叫龙眼,馄饨叫龙抄手……除了食俗之外,二月二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习俗,那就是“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由此我想,从节日“龙抬头”习俗里,人们也要养成常抬“龙头”的好习惯。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很多现代人上班时埋头久坐电脑前,空闲时低头长时间看手机,老是保持一种“屈身”姿势或“低头”姿势,久而久之,也会对颈部、腰部肌肉和身体带来损伤。如果常念“龙抬头”,注重“而今迈步从头越”,重视保健从“头”始,在埋头久坐的空间里注意“抬头”,做做五官及颈椎保健操,那才真会一年到头龙气焕发,有精神头、有奔头呢。

当然,除了二月二诸多与龙有关的习俗外,其他月份里还有“正月正,舞龙灯”“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衣”“七八月,舞草龙”等习俗。这些节俗里的“龙”,成为民间节日里最隆重的仪式,给一代代人带来最喜悦的欢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