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丨格列吡嗪控释片,“吃整片拉整片”是药物没有吸收吗?还需要再吃一片吗?
药师说药丨格列吡嗪控释片,“吃整片拉整片”是药物没有吸收吗?还需要再吃一片吗?
老李患有糖尿病,最近医师让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来控制血糖,有一天老李在便后冲马桶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完整的药片漂浮在水中,老李非常的担心,难道是药品质量存在问题,药物没有吸收就直接排出体外了?还用不用再吃一片啊?不吃的话,万一没有效果怎么办?
带着这些疑问,老李来到了药品咨询窗口,经过药师详细地讲解,老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格列吡嗪控释片存在"整吃整排"的现象。
而王阿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首次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时,她发现大便中有一整片药,以为药物没有吸收,自行加服一片,结果出现了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好在经过医师对症处理,王阿姨头晕、出汗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在药品咨询窗口,经常碰到患者来咨询这样的问题,"吃整片拉整片"到底是怎么回事?快跟药师一起来学习吧。
格列吡嗪控释片的控释工艺
格列吡嗪控释片采用双层渗透泵技术,有半透膜包裹,内含格列吡嗪及可吸收水分的成分。半透膜上有多个释药小孔,药片在吸收水分后膨胀,其半透膜内外两侧形成较高渗透压,促进药物持续恒速释放,且释放速度不受胃肠蠕动、pH、胃排空等因素的影响。
格列吡嗪制成控释片后的优劣势
与普通片相比,格列吡嗪制成控制片后,1天只需服用1次,有效血药浓度即可维持24小时,且在24小时内药物以恒速定量释放,使血药浓度维持较稳定,从而使血糖控制更平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天服用1次,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劣势在于,控释片在使用的时候有限制,就是在使用此类药品时不能将药片掰开、压碎或咀嚼,以免因剂型结构被破坏,导致药物会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而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不适宜于一些吞咽困难的人群。
药片被原样"拉"出来后,还有效果吗
由于制备方法不同,某些缓、控释制剂的部分结构在胃肠道中不会破坏,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例如,渗透泵片、不溶性骨架片以及包含惰性内核的药物制剂口服后,其有效治疗成分可在体内缓慢地释放完全,而其骨架、外壳或内核在体内却不被降解。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被称为"整吃整排"。此时,药物有效成分已经释放并被机体吸收,排出的只是惰性骨架成分,并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
常见的"整吃整排"的药物
临床常见的"整吃整排"药物有:硝苯地平控释片、多沙唑嗪缓释片、帕利哌酮缓释片。而氯化钾缓释片、丙戊酸钠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等偶尔也会出现"整吃整排"。
格列吡嗪控释片的用药交代
格列吡嗪控释片,1天只需服用1次,应与早餐或当天的第一次正餐同服;服用时不可将药片掰开、压碎或咀嚼,以免破坏药物结构,增加不良反应。
排泄物中出现空药片,属于正常现象,不可因担心药效,而加服一片。
服药期间,注意监测血糖,同时,警惕低血糖反应,建议随身携带糖块。
嘱患者,服药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
患者从其他口服降糖药改用本品时,无须过渡期;当从半衰期较长的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转换为本品时,应密切观察(1~2周)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
格列吡嗪过量发生低血糖反应该怎么办
低血糖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头晕、出汗、手抖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
患者:怀疑低血糖时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对于轻度的低血糖反应,可以通过吃糖果或饼干、喝果汁等方式快速提高血糖水平,并同时需要监测血糖。如果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家属千万不要强行喂食食物,以免发生窒息等意外,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医师:如果是轻度的低血糖反应,没有出现意识丧失或神经系统的表现,可通过及时口服葡萄糖、调整药物剂量或调整饮食方式进行治疗,并应严密监测直到脱离危险为止。如果是严重低血糖反应伴有昏迷、惊厥或其他的神经损害症状,需立即住院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诊断或怀疑为低血糖昏迷,应立即静脉注射高浓度(50%)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持续滴注稀释的葡萄糖(10%)溶液维持血糖水平在100 mg/dl以上,持续监测血糖72小时以上。
总结
在服药过程中,发现"整吃整排"现象,无需太过担心,可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注意事项"下的相关信息,是否存在"整吃整排","注意事项"中都会有相关说明;同时,建议大家了解相关药物剂型知识、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遵医嘱规律服用,方可减少副作用、确保用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