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搜索重启,推测最终位置是印度洋深处,大小与内蒙相当
马航MH370搜索重启,推测最终位置是印度洋深处,大小与内蒙相当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月25日,对马航MH370的新一轮搜索将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约1500公里处重启。
2014年3月8日,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中国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客机失联,机上载有239人。
经过多方搜索,MH370始终下落不明。
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该航班客机失事,并推定机上所有人员遇难。
最新进展是,总部位于英国和美国的海洋无限公司(Ocean Infinity), 已与马来西亚交通部签署了一份新的“无发现无收费”的合同,准备在距离澳大利亚珀斯海岸约1500公里处重新搜索约15000平方公里的海洋区域。
2月25日搜索工作已经重启。
Ocean Infinity此前参加过搜索工作,未果。
但过去十年,针对MH370失联出现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一是飞机最后入海位置的相关参数。
此前,结合卫星数据、飞机巡航动力学、飞机操纵动力学等一系列计算,搜寻团队在南印度洋划定了一个飞机残骸所在区,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多个国家的勘探船、包括中国海军“竺可桢号”前赴后继,搜索了一条宽达75-160公里,长约2500公里的弧形搜索带,用回声数据合力揭示了印度洋深处前所未有的详细地貌,成为一笔巨大的地质财富。
但什么也没搜着。
要么是飞机没落在这个区域?
2015年7月,MH370的一块飞机襟副翼在法属留尼汪岛东侧海滩被发现,之后陆陆续续又有20多块碎片漂流到非洲东海岸的不同地区。
在对这些碎片的高清照片做出检查分析之后,一位不属于马航事件调查团队的加拿大航空事故调查员拉里·万斯提出,马航370并非高速俯冲坠毁,而是在人为受控状态下迫降到了水面上,才能保留如此完整的碎片。
这个结论得到不少支持,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研究员文森特·恩去年重新计算,提出了不同于官方通告的飞行路线,认为很大可能是机长扎哈里·艾哈迈德·沙阿操纵飞机飞往了一个位于印度洋的深洞,目的就是让人们永远找不到他们。
开着自动驾驶油尽高速坠毁和在海面迫降沉入海底深洞肯定是不同的入海位置。
这也许是这次搜索的新思路。
二是根据海洋洋流反推飞机入海地点。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古生物学副教授格雷戈里·赫伯特也是一个不属于调查团队的学者,他是从飞机襟副翼上附着的密密麻麻的藤壶切入研究的。
藤壶每天都会分层生长,赫伯特测量每一层的氧同位素,因为氧同位素是在不同的海面温度下沉积,这样就能确定生长层每天经历的温度,再把这些温度数据和流经印度洋的不同温度流进行匹配,用以追溯襟副翼的漂流路线……
赫伯特团队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然后在模型里投放了5万个襟副翼,重建了襟副翼的漂流路线,也发了论文。
这也是一个新的入海地点。
根据飞机最后发出的卫星信号推算,航班最终所处位置是印度洋深处一个112万平方公里的长条形区域,其大小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当。
面积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是因为定位主要依靠马航370发出的卫星信号进行。该信号并不包含位置等有价值信息,仅仅是系统为了自检是否“在线”而发出的问询信号。基于这样的信号反推飞机方位,类似于通过观察岸边的水纹来推测湖中船只的位置,误差较大。
事件发生后,除了以海面搜索为主的初期搜救,最受世人关注的搜寻莫过于2014年至2017年以及2018年进行的水下搜索。有媒体分析称,搜索的困难程度相当于一个人仅靠手电筒照明,在暗夜中徒步搜索内蒙古自治区那么大的范围。
总之,现在比十年前多了一些科研成果,能帮助这次搜索提高针对性。
希望这次搜索能成功,十年过去,揭秘机长的罪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MH370的遇难人员回家,了却遇难家属的心愿。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