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电力系统转型,院士专家热议智能电网发展
AI助力电力系统转型,院士专家热议智能电网发展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短时用电需求的增加和电力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
2024年12月,上海电力大学举办了“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soke K. Nandi和Anthony G. Cohn,以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学者。他们通过线下和线上形式,围绕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状与挑战
当前,中国的电力系统正处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稳定的煤电占比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风能、太阳能等波动性新能源。这一转变意味着电力系统的投资需求大幅增加,因为短时用电的峰值愈加突出,电网的安全和稳定面临新挑战。薛禹胜院士在其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帮助构建现代化的自适应停电防御体系。
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
薛院士强调,AI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应当依赖于统计学和风险学理论,更要与因果推理系统结合,以提升复杂系统的风险决策质量。这需要将不同领域的复杂问题归纳抽象为统一的方法论,从而在处理不确定性时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此外,Cohn教授的报告则探讨了AI在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双重影响,鼓励行业利用新技术实现绿色能源转型。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为了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上海电力大学整合了人工智能和传统电力学科,形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交叉学科。该校校长顾春华介绍了学校在“源网荷储”相关研究中的进展,表示未来计划在电力AI、电力大数据等领域持续深耕,力图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到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应用包括设计巡检机器人、故障检修机器人及客服机器人,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维效率和安全性,也推动了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潜在风险与社会反思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应用,相关的安全和伦理问题也亟待关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虽能提高效率,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系统安全隐患。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人员呼吁应保持对政策和环境因素的敏感,确保新技术能正确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能源使用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AI技术的有效应用,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电力系统。
在此背景下,普通用户和企业也应关注AI与电力系统的交集,积极探索如何利用AI工具如简单AI来提升自身在能源管理和操作中的效率。智能化工具的引入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结论
本次研讨会为业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表明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的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将愈发重要,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与各界携手共进,为可持续未来而努力。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