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印度笈多王朝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印度笈多王朝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4/07/70293_1134051848.shtml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古典印度的黄金时代"。本文将详细介绍笈多王朝的形成、政治制度及其最终的衰落,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印度文明。

印度笈多王朝时期

1.笈多王朝的形成

公元3世纪30年代以后,贵霜帝国衰落,仅能维持对犍驮罗和旁遮普一部分地区的统治。印度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世纪前半期,摩揭陀的一个小国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逐渐强大起来,约在公元319-320年,建立了笈多王朝。人们对笈多家族的背景不甚清楚,它可能属于吠舍种姓。旃陀罗笈多与北方望族栗占婆联姻,实力大大加强。栗占婆族在佛教时代是跋耆共和国联邦的主要成员,笈多家族对这个通过联姻而取得的政治进度十分重视,不仅在旃陀罗笈多的货币和铭文上到处注明,甚至几代以后的君王还一再提及祖上这门亲事。这说明笈多族原来的出身可能比较低下,才以和栗占婆族联姻为荣。旃陀罗笈多以孔雀王朝的旧都华氏都为首都,沿袭贵霜帝国以来君主夸大头衔的习惯,自封为"王中之王、大王"。其实他统治的辖区只有摩揭陀地区和恒河流域中部地区。

约在公元335年,旃陀罗笈多一世任命他的儿子三漠陀罗笈多继位。他上台后,南征北讨,大肆扩张。近代考古学家在阿拉哈巴德附近的拘睒弥遗址发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面有一篇很长的铭文,记载了三漠陀罗笈多的赫赫战功。他把颂扬自己的铭文刻在有阿育王敕令的石柱上,似乎在表达他要象孔雀王朝那样征服次大陆的雄心。铭文列出了一长串被他征服的王国、共和国和各部落的名称。被征服的四个北方王国,主要是在德里四周和北方邦的西部。南方和东方的国王们被迫效忠,远及东海岸今马德拉斯附近。恒河平原西半部的九个国王都被"凶猛地赶走了"。中印度和德干诸部落的酋长们被迫交纳贡赋;阿萨姆、孟加拉等东印度的国王们,以及尼泊尔和旁遮普的小王国国王,也都是如此。拉贾斯坦的九个共和国被迫接受笈多王朝的宗主权。此外还有外国的国王前来交纳贡赋。

这些被征服的国家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直接占领,君主被杀,领土被吞并;第二种是臣服,君主战败被俘,然后释放,重新立为藩臣;第三种是边远的王国、共和国和"森林王"(即部落)的统治者害怕强盛的笈多王朝入侵,主动归服,纳贡称臣。

三漠陀罗笈多之世,直接控制的疆域东起孟加拉(除东南角之外),北至喜马拉雅山麓,西抵旁遮普,沿雅木拿河而下南达温德雅山脉。

有"健日王"美称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75-415年)在位时,取得同他父亲一样令人瞩目的成功。他击溃了塞人的入侵,兼并了西印度,这一系列战争发生在公元388-409年之间。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印度西部边境不再是忧患的根源,而且笈多王朝因此得以控制北印度,还使笈多王朝可以利用西印度的港口,插手西印度与地中海的某些贸易。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军事征服的同时,还辅之以成功的政治联姻。瓦卡塔卡是3世纪后半期在原来萨塔瓦哈纳地盘上兴起的一个政权。普拉瓦拉塞纳一世当政时,占领西部德干,领土包括了中印度的大部。不久这个国家分成四部分,中印度的部分臣服于三漠陀罗笈多。旃陀罗笈多二世与瓦卡塔卡联姻,把女儿嫁给瓦卡塔卡国王鲁陀罗犀那二世。鲁陀罗犀那二世在位五年就去世了,由于儿子们都还年幼,由王后即旃陀罗笈多二世之女摄政(约公元390-410年)。这样,瓦卡塔卡王国实际上成了笈多帝国的一部分。笈多王室还与德干其他一些王朝联姻,使之成为笈多帝国的附庸,从而收到了和军事征服同样的效果。笈多王朝至此达到极盛。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的公元405年到411年期间访问了印度,收集佛教的写本和文献,研究印度佛教。

2.政治制度

笈多诸王的碑文使我们对当时的行政制度有些大致的了解。帝国王位的继承实行世袭制,但并非全由长子继承,有时候储君由他的前辈直接指定。

专制君主被称作"最高的神"。笈多诸王采用高贵的帝国头衔——"伟大的诸王之王,至高无上的主"等等,对旃陀罗笈多二世之后的统治者来说,这些头衔有些名不副实,因为他们的权力的确难以和孔雀帝国时期的帝王们相比,因为地方权力的扩大,使他们的政治权势受到限制。从表面上看,笈多王朝的官僚机构在很多方面与孔雀王朝近似。国王是行政管理的中心,由王储辅政,另有各类大臣和顾问们辅助国王。还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大臣进行日常行政管理。大臣的职位一般是世袭的。文官和武官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往往互相兼任,有时一人任数职。与以前不同的是有了宣战与媾和的外交大臣,反映了与邻邦交往的增加。

这时还设有一种新的官衔称号,称为鸠摩罗摩迪耶,各级官员就从获有这一称号的人中任命;封建主取得萨曼塔称号后,也被任用为行政官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这一切都削弱了国王的权力。

地方的行政区划是省、县、联合村或村。省由副王管辖,多半是王族子孙担任此职。县长由获有鸠摩罗摩迪耶官衔的官员充任。县的长官通常隶属总督,有的直接受国王领导。县长有行会主事、录事长和地方其他头面人物协助工作。在帝国的省区范围外,还有附属的王国和部落共和国,继续由土著王公统治。他们仅在笈多国王强大时才肯称臣纳贡;王权一旦衰弱,就宣布独立,不承认笈多为宗主国。

各种官吏都从国家领取俸禄,法显曾说:"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俸禄有时不是以现金而是以授地来支付,现金薪俸只支付给军事服役者。授地有两类:一类是免税的,仅限于对婆罗门;另一类是授给世俗官员的,或者替代薪俸,或者是作为服役的奖赏。和孔雀王朝不同的是笈多王朝的地方行政部门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地方官吏分级委任,而不是由君主和中央官僚机构派遣任命,除非这些任命对中央政权有特殊意义。这样一来,每一级行政机构拥有自己的权力,为局部或集团的利益而独立于中央,不可避免地形成离心力。

城市在政治封建化的潮流中加强了自治,管理市政的城市自治机构称为"尼伽马"。这个自治机构由"城市自治机构的主席"、"商人行会"的首席代表、手工业行会头目和文书长组成。城市的各个区中可能重复着类似的机构。这种自治机构好象与孔雀王朝时期的市政管理委员会相似,两者的差别在于:在孔雀王朝时期市政管理官员是国王指派的,而在笈多王朝时期则是由当地市民选举产生的。市政委员会的权力相当大,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

另外,在城市管理中,居士长者始终是重要人物。法显的记载指出,这些居士长者在佛教的法事活动场合和社会福利生活中是头面人物。在那竭国城的拜佛骨活动中,居士长者每天都跟在王的后面参拜。在华氏城,居士长者捐助各种慈善事业,向穷人施舍药物。

农村公社仍然是专制国家的基层组织。由村长和村中长老们组成管理机构,负责征发赋税。此时农村的税收计量单位是村庄,村庄集体向政府纳税,这样村庄内部也就有了相当的自主权。

笈多王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司法权力相对有所减小。罚款仍是此时常用的刑事手段之一,大部分轻微的犯法行为都是处以罚款。法显说印度"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但罚款的项目比孔雀王朝时少多了。《政事论》列出约350种罚款项目,而笈多时期的大部分法典列出的罚款项目要少得多。例如婆里斯帕蒂列出85种,卡提亚雅纳列出62种。虽然这些数字未必能全面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但起码可以看出在笈多时期由中央政府经手的司法纠纷大为减少。

3.笈多王朝的衰落

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是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的4世纪末5世纪初。他的儿子鸠摩罗笈多(约公元415-454年)统治期间,虽然帝国的强大、统一和威望还没有动摇,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时期的战争仅限于边境地区,笈多王朝顶住了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白匈奴的入侵。到了塞建陀笈多时期(公元454-467年),与白匈奴的冲突扩大,勉强保持了帝国的完整。

塞建陀笈多死后,帝国迅速衰落,对外战争削弱了中央集权力量,各属国纷纷独立。5世纪末,白匈奴占领北印度大片领土,笈多王朝统治的地区只剩摩揭陀及其东南的一小部分,成为偏居一隅的小朝廷。以后50年中,笈多政权逐步遭受侵蚀而消亡。

白匈奴的入侵对笈多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王朝的衰落还是由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凭借武力建立的笈多王朝政体从一开始就很松散,一些属国只是屈从于强权。白匈奴的入侵从未引起全印规模的抵抗,而仅仅是那些直接受害的小国孤军作战。帝国失去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之后,各属国的独立势所难免,白匈奴的入侵加速了笈多帝国的瓦解。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