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算力之光模块与铜连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算力之光模块与铜连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2785487655/325588393

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算力的需求激增,这不仅推动了GPU等计算硬件的发展,也对网络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400G网络架构已经难以满足大模型的海量数据交换需求,800G及1.6T高速连接成为必然选择。同时,CPO(共封装光学)、硅光等新技术的加速导入,正在推动光模块行业进入新一轮迭代。本文将深入探讨AI算力需求增长背景下,光模块和铜缆连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背景:AI浪潮驱动算力需求激增

1.1 AIGC与大模型快速崛起:算力与网络传输迎来双向需求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新一轮热潮,驱动超大规模GPU集群(如NVIDIA、AMD、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在训练与推理端的部署。

海外云巨头(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以及国内互联网大厂(阿里、腾讯、字节等)在AI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显著提升,2023-2025年投资规模仍将保持高位。

网络互联成为算力提升过程中的关键瓶颈:传统400G网络架构难以支撑大模型的海量数据交换,800G及1.6T高速连接势在必行;在短距离场景下,铜缆(DAC、ACC)互连也发挥一定作用,但随着速率提升、距离要求变长,对光模块的需求更为迫切。

1.2 网络连接多元化:光模块与铜缆并存,速率与距离决定应用场景

光模块:负责将电信号与光信号互相转换,适用于数米至数百公里传输。高阶速率(400G/800G/1.6T)的数据中心互连主要采用光模块方案,是数据中心与AI集群间高速连接的核心。

铜缆互连:包括DAC(Direct Attach Cable)和ACC(Active Copper Cable),主要用于极短距离(1-3米)的机架内/机架间连接,具备成本低、功耗相对较低的优势。但当速率升至400G乃至800G时,铜缆信号衰减非常严重,线缆粗且传输距离受限,不利于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因此DAC/ACC只在短距、超短距应用中使用,而大部分AI集群网络仍需光模块互连。

1.3 CPO、硅光等新技术加速导入,推动光模块行业新一轮迭代

CPO(Co-Packaged Optics):将光学器件和交换 ASIC/SoC 在同一封装内高度集成,减少传统电缆连接造成的能耗和信号损耗,显著降低功耗并提高带宽密度,是 1.6T 及更高速率场景的主要潜在方案。有望在 2025 年前后开始小规模商用、2026 年后逐步放量。

硅光(Silicon Photonics):将光器件与电芯片集成在同一硅基底上,具备更高集成度、可大幅降低光模块成本与功耗,已在 400G 及 800G 时代逐步渗透。随着带宽进一步攀升,硅光与 LPO/CPO 等结合成为光模块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

LPO(Linear-drive Pluggable Optics):将部分 DSP 功能转移到交换芯片中,仅保留驱动和跨阻放大器在光模块内,降低模块功耗与延迟。短期在 800G/1.6T 场景具备一定潜力。

2. 高速光模块:800G进入起量期,1.6T指日可待

2.1 算力需求拉动:光模块需求总量与速率同步提升

从400G到800G:在2022年前后,400G是主流高速光模块。随着AIGC计算流量暴涨,云厂商及大模型企业开始批量采购800G光模块,预计2023-2024年为800G的快速放量期。部分厂商(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已实现800G产品批量交付。

1.6T研发加快:英伟达、博通、思科等希望在2024-2025年实现1.6T产品商用。国内龙头(中际旭创等)亦陆续推出1.6T样品并送测。随着芯片速率翻倍(如英伟达B100/H200、博通Tomahawk5/5x),1.6T成为新一代高速互连的重要里程碑。

市场规模:LightCounting等机构预测,2022-2027年全球光模块市场CAGR超过10%,到2027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800G及更高速率产品在数通市场增长最为突出。

2.2 中国厂商在高速领域竞争力稳固

国内龙头已在400G-800G代有较好市占率,给北美云厂商大规模供货,并持续向1.6T演进;具备规模化产能、技术积累及快速交付能力,海外云客户依赖度较高。随着国内AI建设的加速,有望进一步收益。

3. CPO 与硅光对行业走向的影响

3.1 CPO:功耗、带宽与集成度的大幅提升

核心原理:把交换芯片和光引擎进行封装级集成,光电耦合距离大幅缩短、可使用更少的高速 SerDes 通道,进而降低整体互连的功耗与延迟。

在 1.6T 及更高速率场景具备明显优势:当前可插拔方案逐渐逼近极限,CPO 可在单机箱内提供更高的端口密度,更好地支持 AI 集群对于超大带宽和低时延的需求。

对供应链影响:CPO 不再采用标准可插拔光模块形态,将颠覆现有封装与交付模式,对光芯片、封装以及交换 ASIC 厂商提出一体化的更高要求。传统光模块厂商需要与交换芯片大厂开展更紧密的合作,研发与生产模式均迎来变革。

3.2 硅光:更高集成度与低功耗,潜在渗透率在 800G 及以上将快速提升

性能及成本优势:硅光在高速率下相比传统分立式方案,封装更集成、功耗与成本更低,产线规模化后具备明显竞争力。

适用场景:主要应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与算力网络的短中距离互连(数十米到几公里不等),已在 400G 出现部分商用,800G、1.6T 时渗透率有望提升。

对现有光器件市场格局冲击:光子集成厂商具备更高附加值与技术壁垒,将掌控产业链核心利润环节。国内龙头(如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大力投入硅光技术储备,海外如Intel、Ciena 等也在布局。

3.3 行业走向:两大技术路线成为下一代主流,推动光模块行业加速升级

CPO 与硅光并不是割裂的,二者可结合在 1.6T、3.2T 时代共同降低功耗、提升带宽密度;也可能出现部分厂商将硅光器件封装至交换 ASIC,实现更紧密的 CPO 方案。

对于行业而言,新技术将重塑部分市场格局,也带来进一步的规模化需求。具备强大研发能力、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大规模产能的厂商将受益于此次技术升级。

4. 铜缆互连:短距离应用仍存机会,但高阶速率正被光方案取代

4.1 DAC与ACC在AI集群中的定位

DAC(无源直连铜缆):结构简单、成本低,主要用于同一机架或相邻机架内的0.5-3米连接。然而在速率超过400G时,DAC线缆粗且易受电磁干扰,部署难度增大。

ACC(有源直连铜缆):在DAC基础上增加信号放大/均衡芯片,延长传输距离、改善信号完整性,但成本和功耗比DAC更高,仍不及光模块在高阶速率下的可扩展性。

4.2 高阶速率趋势下:铜缆出货量相对受限:**对于速率超过 400G、传输距离超过 2-3 米的场景,铜缆互连方案难以满足衰减、线缆直径等要求,正逐步被光模块替代。但在机架内 1-2 米以内的极短距离场景,DAC/ACC 仍因其低成本、零功耗(无源)优势而保留一定市场。

5. 重点企业竞争格局与策略

中际旭创:全球高速光模块龙头,800G已实现批量交付,1.6T持续布局,与海外云厂商(如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等)合作紧密;

新易盛:高速硅光、400G/800G产品积极推进,承接Meta等海外客户订单;

天孚通信:光器件与封装龙头,为英伟达、思科等厂商提供器件/ODM服务,CPO/LPO器件布局;

华工科技光迅科技:在国内大厂中市占率居前,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铜缆厂商:如沃尔核材,长飞光纤旗下铜缆业务、泛达(外企)等,在短距连接领域占据部分份额,但随着网络速率不断攀升,份额有所放缓。

6. 未来走势:AI推动高速光模块持续增长,CPO&硅光加速变革

6.1 短期:800G 光模块进入放量期,1.6T 商用在即

云厂商与 AI 公司仍处在 2023-2024 年建设高速期,800G 出货量快速攀升;1.6T 产品在 2024 年或开始小批量试水,2025 年左右逐步成熟。

CPO、LPO等方案或将逐步落地,但大规模应用尚需时间,短期对传统可插拔光模块不会造成立即冲击,反而会因为行业对算力的紧迫需求推动既有方案的批量采购

6.2 中长期:CPO 与硅光成为高阶形态,带来生态重构与附加值提升

当交换 ASIC 速率超过 51.2Tb/s甚至 102.4Tb/s,传统可插拔形态将难以满足能耗和集成度要求,CPO 可成为下一代形态;硅光则可与 CPO/LPO 结合进一步优化。

产业链价值向掌握核心硅光芯片设计、光子集成、CPO封装技术的头部企业集中。传统器件和代工厂若无法及时转型或被边缘化。

6.3 重点关注:掌握高速封装能力、硅光核心技术储备及海外客户资源的厂商

同时,博通、思科、英伟达等正在推进1.6T交换芯片与CPO、LPO、硅光等新方案,2025年有望进入初步商用。未来2-3年将是光模块迭代速度最快的时期。

国内厂商凭借大规模产能、成本优势及高端技术突破,在高速光模块市场保持一定领先地位,有望维持或扩大全球份额。

国内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华工科技、光迅科技等)在 800G~1.6T 时代保持市占率并积极研发新技术。

部分厂商(如天孚通信)在器件/封装领域与英伟达、思科等合作布局自有 CPO 封装线;部分厂商(如中际旭创等)较早自研硅光芯片并与 Tower 等厂合作流片,后续有望在 CPO/LPO 方案中抢占先机。

7. 结论:光模块行业蓬勃向上,新技术变革打开长期空间

AI 算力驱动的高速光模块繁荣:目前 400G 是大规模应用主力, 800G 正在放量阶段, 1.6T 前景可期;同时 CPO & 硅光等技术路径迭代,协同加速降本增效,也将逐步成熟并重塑产业生态,推动整体行业升级与继续扩容。对云厂商而言,算力建设时效性、能耗及带宽密度是核心考量,高速光模块市场短期持续景气,中长期新技术引领量价齐升。

铜缆互连在短距离仍有应用,但份额逐渐被光方案挤占:在 200G/400G 场景下短距离连接仍可使用 DAC/ACC,成本低但距离受限且速率更高时衰减严重,不适合大规模数据中心整体部署;未来 AI 大规模网络连接,光纤+光模块仍占据主导地位,铜缆互连对行业增量拉动有限。相对增速缓慢,但在短距应用保留一定需求;整体不改行业“向光”大势。

总体而言,光模块在AI大模型时代将持续放量升级,国内,海外建设持续加码,国内龙头在800G/1.6T等高速领域已抢占先机,而铜缆互连则主要在极短距离中保留少量应用,整体市场增长较为平稳。新技术(如硅光、CPO)落地推进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更多厂商涌入高速光模块赛道,毛利率有下行压力。

(单纯思路梳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