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飞白是怎么来的
书法中的飞白是怎么来的
在书法评论中,经常会听到"飞白"这两个字,那么飞白是怎么来的呢?估计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不知道,今天就为大家讲讲飞白的由来。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我国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与一般的读书人不同,蔡邕喜欢外出旅游,他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有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上司那里交差。正好上司的守门人架子很大,碰到谁都要让他们在门外等上一阵子。等待是最漫长的,尤其是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正当蔡邕在门外焦急等待时,他注意到有几个工匠正在用扫帚蘸石灰水刷墙。古代的墙通常是白色的,时间久了就会变灰,需要用白色的石灰水重新刷一遍。蔡邕便在一旁观看。
蔡邕只是想消磨时光,没想到却因此获得灵感。他发现工匠用扫帚在墙上划出的白印,就像用毛笔在帛上写出的一个笔画。由于扫帚的毛比较稀疏,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再加上墙面不够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是个写字的人,悟性很高。他立刻想到,如果写毛笔字能出现这样的效果,是不是书法就更加有趣了呢?想到这里,他急急忙忙回家,找来工具,一边回忆工匠刷墙时的情景,一边提笔练习。
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写字都规规矩矩,没那么容易就能写出飞白的感觉。蔡邕发现,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他掌握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飞白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有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别是书法这块,如果你想做好,就需要用心坚持,深入研究。一笔一划,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