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战大战略之二:“钳形攻势”再解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战大战略之二:“钳形攻势”再解构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4/12/31918354_1119398588.shtml

一战中的坦能堡会战是“钳形攻势”战术运用的经典案例。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德军卓越的指挥艺术和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也揭示了沙俄军队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上的致命缺陷。

所谓“钳形攻势”是指将已方部队分成两个战术集群,从不同方向对敌展开向心突击的一种战术。尽管“钳形攻势”自冷兵器时代便已出现且被多次成功运用,但一战中的坦能堡会战却证明在新的战场条件下(如战场范围扩大、部队运动速度较快等),若想达成“钳形攻势”必须拥有极强的协调能力,否则极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危险的突出部

长期以来,德国对沙俄这个东方邻居都心存忌惮。这不仅因为沙俄拥有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和人力储备,更因为德国东部的边界线走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自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以来,普鲁士王国(后成为德国统一的主导力量)与沙俄所控制的疆域不仅全面接壤,更形成一个名为东普鲁士的巨大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嵌入沙俄控制的波兰境内,北侧是波涛汹涌的波罗的海,南侧则是效忠于沙皇的“华沙总督区”。该突出部南北最宽处不足130公里,从其最东端至德国首都柏林仅290公里。

在这一战略态势下,沙俄一旦从东、南两个方向对东普鲁士展开“钳形攻势”,该方向的德军势必顾此失彼,陷入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因此,德国总参谋部一直有先发制人夺取“华沙总督区”以拉平战线的设想。

然而,沙俄幅员辽阔,德军即便夺取“华沙总督区”,也无法迅速结束战争。因此 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决定,将德军主力集中于西线,在东线仅保留10个师及部分地方守备部队。战争爆发后,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在6周内彻底击溃法国后,再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系统将主力移回东线,一举打垮沙俄。

按施里芬计算,俄军要6至8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动员,因此其先西后东的战略有充足的实施时间。然而,战争进程从来不会按部就班地照图表展开。早在1913年,法、俄两国为避免被德国各个击破,便提速了各自动员计划。法军总参谋长约瑟夫·霞飞发表声明称,法国将在10天内动员和集结150万人。俄军总参谋长吉林斯基同样表示,在开战后的第13天,就能派遣80万大军攻入东普鲁士。从后续的事态发展看,吉林斯基的话有吹嘘的成分,因为俄军动员速度并没有那么快。不过,沙俄为控制波罗的海沿海及波兰内陆,在临近德国的边境地区常年部署有重兵。因此,俄军统帅部认为,一旦战争打响,边境地区的驻军配合从白俄罗斯、俄罗斯本土等地调集而来的精锐,完全有能力在开战后的2周内,对东普鲁士展开一轮“钳形攻势”。

客观讲,以德、俄两国边境的战略态势看,俄军若能进行充分准备,那么其发动的“钳形攻势”,即便不能一举聚歼东普鲁士的德军,也能将德军统帅部的注意力从西线转移过来。然而,沙俄决策层却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应有的战略定力,最终导致一场军事灾难的发生。

进攻脱节

1914年8月5日,法国特使拜见了时任俄军总司令的尼古拉大公,急切催促沙俄立即对德国本土展开进攻。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德国虽已对法国发起进攻,但德军主力仍被阻击于比利时列日要塞下,无法对法国本土形成威胁。法国之所以如此焦急,无非是想尽快拉沙俄下场以便“祸水东引”。


德俄边境的俄军士兵

对于法国的算计,尼古拉大公不以为意,反而拍着胸脯承诺:即使军队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他还是会命令俄军以最快速度发动进攻。尼古拉大公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这位“皇叔”(尼古拉大公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虽老于军旅,但除在俄土战争时担任过参谋外再无实战经验可言。因此,其对大军展开进攻时的推进速度和后勤压力均无直观印象。

在尼古拉大公要求下,俄军在尚未得到足够补给和必要的准备前,就开赴了战场。这虽极大提升了集结速度(赢得八九天时间),但极大削弱了其持续作战能力,为俄军后续失败埋下了伏笔。

借助相对完善的铁路系统,部署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和明斯克的俄军第2军、第4军迅速抵达立陶宛,加入由维尔纽斯军区改组的第1集团军。随着第1集团军完成兵力集结,俄军总参谋长吉林斯基对其下达了向东普鲁士进攻的命令,进攻时间是8月17日。得到来自第1军、第13军、第23军等部加强的华沙军区,在改组为俄军第2集团军后,则被命令于8月19日发起进攻,自纳雷夫河一线前进,包抄东普鲁士德军的侧翼。

本应同时发动的“钳形攻势”,之所以被刻意拉开两天时间差,除第2集团军下属的一些战术单位驻地远离前线要更多行进时间外,还因为吉林斯基幻想着可以用立陶宛方向的第1集团军牵制住德军的注意力,进而为华沙方向的第2集团军的迂回包抄提供便利。殊不知,德军正是利用这一时间差,将俄军的“钳形攻势”彻底瓦解。

临阵换将

1914年8月17日黎明时分,距德俄边境不足8公里的小镇——马格拉博瓦依旧平静。然而随着太阳的升起,急促的马蹄声还是将大多数人从梦中惊醒。

“俄国人……哥萨克,来了……”一辆辆自行车从村外的山丘上飞驰而下,骑在车上的是村里那些担任通信员的小男孩,他们大多十二三岁。崇尚“总体战”的德国政府对每名男丁都进行了军事化训练,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也承担着部分警戒任务。随着镇中央教堂的大钟发出“当、当”巨响,整个小镇以最快的速度从沉睡中醒来……

奉命越过国境线的俄军隶属于保罗·冯·伦宁坎普指挥的第1集团军。尼古拉大公对第1集团军“恩宠有加”,除集团军原本直属的骑兵师外,还特意调来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第1、第2近卫骑兵师。正是有了这两支精锐的加盟,伦宁坎普不待整个集团军完成动员,便勒令第1近卫骑兵师在1个步兵师的支援下,冲入敌境。


兴登堡(左)与鲁道夫

成功攻占马格拉博瓦后,第1近卫骑兵师派出了少量侦察部队继续向纵深挺进。不过德国农夫早在俄军抵达前迅速逃亡,在向前推进的第一个早晨,俄国人看到沿线升起了黑烟,但那并非逃走的容克贵族在焚毁自己庄园和房舍,而是一堆堆草料在燃烧。这些烟柱作为信号,意在提醒德国民众俄军前进的方向,便于其疏散。

德国民众训练有素的疏散,令伦宁坎普的第一记重拳挥了个空。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将第1近卫骑兵师的武装游行吹嘘成一次辉煌胜利。在他看来,德国民众训练有素的疏散,已证明柏林方面无意在维斯瓦河以东建立防线。目前,第 1集团军首要任务是开进德国纵深,直逼下一个战略要冲——因斯特堡。

伦宁坎普之所以急于夺取因斯特堡,一是因为该地是一个铁路枢纽,夺取后能有效改善俄军糟糕的后勤补给状况;再则,攻占因斯特堡后,俄军将能切断柯尼斯堡要塞与南部马祖里湖地区的联系。也就是说,一旦沙俄第1集团军在因斯特堡周边成功展开,俄军将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若德军继续龟缩在维斯瓦河以西,那俄军将从容地对普鲁士“龙兴之地”——柯尼斯堡展开围攻。若德军主力前来会战,那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指挥的第2集团军将由南边绕过马祖里湖,从侧后予其致命打击。

俄军的进攻一度打乱了德军部署。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在贡宾嫩一线虽一度对俄军第1集团军展开迎头痛击,但当他得知俄军第2集团军正从南线迂回前进时,随即要求整个第8集团军放弃维斯瓦河以东地区,退守柯尼斯堡。

普里特维茨的决定,令正全神贯注于西线的小毛奇(时任德军总参谋长)大为震惊。显然,德国第8集团军的后撤,不仅意味着东普鲁士大片国土沦丧,更令柏林直面威胁。此时,英国远征军已在法国北部登陆,为迎接即将展开的决定性会战,小毛奇不可能从西线抽调兵力支援东部战场。

不过,在与第8集团军几位军一级指挥官通话后,小毛奇认定东线德军建制完整、实力未损,与其增兵不如换将,遂将在攻克比利时列日要塞中表现出色的鲁登道夫少将调往东线。考虑到鲁登道夫此前职务较低,直接统领一个集团军难以服众,于是第8集团军司令的桂冠落在了已退休的冯·兴登堡的头上。接任集团军司令时,兴登堡已经67岁了。

兴登堡之所以在1911年便宣告退休,据称是因为在1908年的陆军大演习中因一时好胜击败了威廉二世(德国皇帝)亲自指挥的军队,从而被打入另册。不过,多年的赋闲生活,令这位老将养成了处变不惊、进退从容的好心态。

以铁钳掰断铁钳

与兴登堡的从容相比,俄军方面却是另一番景象。设在波兰巴拉诺维济的俄军前线指挥部内,法国要求俄军迅速进攻,以缓解西线的压力。亲自出任一线总指挥的吉林斯基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他错误地认为第1集团军已达到预定目标,因此一直催促从南线包抄柯尼斯堡的第2集团军快点进攻。


战败自杀的萨姆索诺夫

战后有一则传闻在坊间流传甚广。据称,俄军第1集团军司令伦宁坎普与第2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夫曾在日俄战争中交恶——两人甚至在奉天火车站公然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在当时围观人群中,就有德国第8集团军的参谋麦克斯·霍夫曼上校。因此霍夫曼向新任领导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进言,认为两支沙俄军队间缺乏协同,可轻易将其各个击破。将帅间的恩怨固然会影响战局的走向,但客观讲,真正导致沙俄两个集团军不相统属的,还是东普鲁士糟糕的道路状况和沙俄军队脆弱的指挥、后勤系统。

面对吉林斯基的催促,萨姆索诺夫回复称,正在按时间表前进,每日行军约19公里以上的沙砾路,不事休息,已无法再快。同时,因沿途“乡村毁坏,马已久无燕麦,人也无粮食”。俄军第2集团军已极度疲惫、士气低落。不过吉林斯基却错误地认为,德军已经崩溃,第2集团军“必须进攻并拦截在伦宁坎普前面退却之敌,断其去维斯瓦河的退路”。实际上,此时德军主力已与正面的沙俄第1集团军脱离了接触,转向南线,在萨姆索诺夫所部的前方张网以待。

8月24日,俄军第2集团军在坦能堡附近遭德军阻击。不过,这一危险信号并未引起萨姆索诺夫警觉,他以无线电明码向麾下各部队下达命令,而此举无异于将其部署全盘托给德国人。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抓住这一时机,利用东普鲁士发达的铁路系统,将第8集团军所有精锐部队调往坦能堡一线,从东、西两翼形成了对沙俄第2集团军的夹击之势。鲁登道夫计划以德军第20军一部分兵力正面牵制俄军主力,同时以第17军和第1后备军攻击对手左翼,德军第20军主力则配合精锐的德军第1军扫荡萨姆索诺夫的右翼。

25 日晚,部署在右翼的俄军第6军率先被击溃。此时,俄军第2集团军的主力仍全力猛扑德军中部的防线。此时,鲁登道夫缺乏实战经验的缺陷展露无遗,他一度要求第1军放弃对俄军侧翼的包抄,支援中部战线,兴登堡却不以为然,在指挥部内呼呼大睡。果然,在德军第1军按预定计划完成对俄军后路的包抄后,俄军第2集团军迅速滑向崩溃的边缘。面对德军的重重包围,萨姆索诺夫下令第2集团军各部夺路突围。然而,面对德军构筑的机枪阵地,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的俄军士兵最终选择了缴械投降,萨姆索诺夫则无奈地饮弹自尽。


坦能堡战役中被俘的俄军士兵

萨姆索诺夫统率的第2集团军,作为俄军精锐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不弱于对手。之所以在10天内便土崩瓦解,除战略部署失当外,更重要的是受制于疲弱的后勤和补给体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萨姆索诺夫曾亲眼看到一线部队的惨状,士兵“筋疲力尽到可怕的程度……已有三天没有面包和糖下肚”。一位团长告诉他:“我的部下已有两天没有拿到军粮,一点供应也没有送来。”与之相比,德军则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迅速完成部队展开,并借助先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展开了一场针对俄军的“钳形攻势”。在整个攻势过程中,兴登堡不干涉一线部队的具体行动,放手让下属各军、师级指挥官按预定方案灵活用兵,这也是“钳形攻势”最终得以击溃对手的重要因素。毕竟,一线指挥官更清楚战场情况,能灵活地调整具体战术。

在俄军第2集团军覆灭之时,伦宁坎普正指挥第1集团军小心翼翼地向柯尼斯堡推进。他这样的举措与其说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不如说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正牵制着德军主力,以帮助第2集团军更好地完成迂回敌军侧后的任务,因为他们刚刚在贡宾嫩击退了德军。

事实上,沙俄在通信和指挥系统上与对手存在代差,才是酿成其“钳形攻势”崩溃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沙俄一直采用与欧洲大多数国家不同的1520毫米轨距铁路(欧洲多采用1435毫米轨距铁路),这一措施旨在防止入侵俄国的外国军队利用铁路高速推进。然而在进攻东普鲁士时,俄军却不得不面对己方火车无法利用东普鲁士铁路网的尴尬。随着俄军向德国纵深一步步推进,以马车为主的俄军后勤系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比起补给问题,俄军的通信网络更糟糕。因缺乏电线架设自己的线路,俄军只好依靠德国的电报线路和电报局,当发现这些设施已被破坏时,就只能用无线电明码发送电报,因为他们各部门的参谋部、处都没有密码本和密码员。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坦能堡会战中,俄军总计损失近12.5万人,而德军伤亡1.5万左右。尽管交换比悬殊,但从整个协约国的角度看俄军的血并未白流。在坦能堡会战前期,由于东普鲁士的大批难民拥入柏林,使得小毛奇不得不秉承上意,从西线抽调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师增援东线。此举有效减轻了英法联军的压力,也令德军统帅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