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口齿留香的满族特色饮食:满族饽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口齿留香的满族特色饮食:满族饽饽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rongdaizhijia.cn/weishang/741482.html

饽饽,作为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从渔猎民族的野外干粮,到宫廷御膳的精致糕点,再到民间广受欢迎的小吃,饽饽见证了满族饮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饽饽的历史渊源、种类及其文化内涵。

满族的干粮食类:饽饽

满族把一切干粮类食品都叫做饽饽。满族是渔猎民族,长期在野外捕猎和征战,携带黏食类饽饽,既省事又抗饿,慢慢地养成了在居家日常饮食中也吃饽饽的习俗,并且在婚丧礼俗以及祭祀祖先和敬神时也多用各种饽饽。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也将这一习俗带入关内,成为北京一带的各种小吃,如“萨其马”、“驴打滚”等已成为有名的小吃。清中期后,各大城市都有饽饽铺子,做各种饽饽,较出名的有“大八件”、“小八件”等。

满族饽饽的主要种类

满族饽饽是对各种糕点的统称。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牛舌饼、茴香饼、佛手、马蹄等30多样花色。

  • 燕窝酥:白面中掺黄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面陷饧好掐成长剂子,剂子上沾油,扯条,折成七八股,盘旋压成饼状,四周高,中心凹,中间撤白糖、青红丝,烤出来香甜松软,形如燕子窝,故名。

  • 糖火烧:和好面团,擀饼前,先将奶油裹进去,外面刷上清油,入炉一烤饼便起层,皮酥脆,里边香软。

  • 扇子饼:扇子饼的面比较硬,吃起来有嚼头,入炉前先做成扇状,并压上花纹。这种饼可大可小,便于做旅途点心。

  • 茴香饼:味咸,和面时揉进盐水和茴香粉。香味很浓,拍成长方形,叠三层到四层,吃时便于中间夹肉,类似汉堡包。

饽饽的文化历史

满族的饽饽是满族人民,尤其是满族妇女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总结和发展,到清朝末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品种上花样翻新,用途上除食用外,在满族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饽饽的存在。

以制作饽饽的材料分类,有黏面饽饽、笨面(不黏)饽饽和菜馅饽饽。黏面饽饽比较普遍,常见的是黏豆包、黄面饼子、苏叶饽饽(也叫苏耗子)、水团子(也叫漂饼)、打糕、切糕、打糕豆面卷子(也叫“驴打滚”)等。笨面饽饽有小米面馒头、撒糕(也叫散装)、发糕(也叫枣糕)、锅出溜儿等。宫廷中,慈禧太后喜欢吃的玉米面小窝头,也叫黄金塔,后来在民间也盛极一时。菜馅饽饽有饺子、菜团子、酥盐饼、山韭菜馅黏饼等。从制作方法上分,有煮、烙、蒸、油炸等。煮饺子直接叫煮饽饽,烙蒸的饽饽比较实用和普遍,而油炸类饽饽大部分是在过年过节和祭祀时用。

吉林将军府和乌拉街打牲总管衙门向朝廷进贡时,仅饽饽就有“米团饽饽、搓条饽饽、豆面剪子股饽饽、打糕夹肉搓条饽饽、打糕饽饽、撒糕饽饽、豆面饽饽、豆铲饽饽、叶子饽饽,水团子饽饽、鱼儿饽饽”等,有很多品种还有,有的已很少见了。如豆面剪子股饽饽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因为其做法比较复杂,要将黄黏米洗净泡开,蒸熟后置于黄豆面上,用木榔头捶打成泥状,随打随拌入炒黄豆面,打好后搓成细条,并弯成剪子把的形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才可食用。

满族在制作和食用饽饽时有很多忌讳和说道,如婚礼上的子孙饽饽,煮时要煮八分熟,吃时不能一口吞一个,要分两三口吃,一边还有人问“生不生”,新娘得说“生”,意味多生子女。祭祖祭神用的打糕不能用第一糟子打出来的,因为第一糟子打出来的叫擦台糕,是不干净的,第一锅蒸饼也是同理,不干净的食品对神是不敬的。

汉族、蒙族、回族等多民族居住区的百姓都喜欢吃饽饽。在承德最受欢迎的是油酥饽饽、混糖锅饼、叉子火烧、丝糕等被当地人誉为满族饽饽四绝。

历史文献中的饽饽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元旦》:“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说话间,姨奶奶吃完饽饽。”

曹禺《日出》第三幕:“外面叫卖的声音:(寂寞地)硬面饽饽!硬面饽饽!”

萧干《老北京的小胡同》: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