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体外抗菌检测实验方法详解:E-test法、肉汤稀释法、K-B纸片扩散法
药物体外抗菌检测实验方法详解:E-test法、肉汤稀释法、K-B纸片扩散法
药物体外抗菌检测是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用药选择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种常用的药物体外抗菌检测方法:E-test法、肉汤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些实验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此外,通过药物体外抗菌检测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药物体外抗菌检测:E-test法
E-test法是扩散法和稀释法相结合的一种药敏方法。是以抗菌药物的梯度浓度试条(与宽5mm长50mm的塑料试条相粘合),用数字标出所含该药物的浓度刻度(μg/ml),将试条贴在含有细菌的琼脂表面上。
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使敏感细菌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抑制生长,形成抑菌圈。抗菌药物的浓度呈连续梯度递减,使抑菌圈的大小随药物浓度的递减而变化。根据试条两侧抑菌圈与试条相交位置的刻度数值,准确、定量地测出抗菌药物对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药物体外抗菌检测:肉汤稀释法
实验原理
在肉汤或琼脂平板中将抗菌药物进行一系列二倍稀释后定量接种检测菌,35±2℃孵育18-24h后观察。抑制检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测定药物对检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MIC:抗菌药物能抑制被检菌生长的最小浓度。药物对同一菌株MIC值越小,其抗菌能力就越强,细菌对这种药物就越敏感。
实验内容及步骤
- 抗菌药物的配制及检测菌质控菌的准备。
- 96孔板的加样(无菌操作)
操作注意事项
- 96孔板中所加入液体应充分混匀,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 药物也需进行除菌处理。
- 11孔不加菌液(药物倍比稀释至11孔时,不弃掉100μL),12孔不加药物。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微孔内肉汤是否混浊、孔底是否出现沉淀等进行判断(肉眼观察),无菌生长孔所含最低抗菌药浓度为MIC。以在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当阳性对照孔(即不含药物)内细菌明显生长试验才有意义。
通过获得MIC可判断菌种的药物敏感程度。
药物体外抗菌检测:K-B纸片扩散法
实验原理
药物自由扩散,形成一定浓度的含药区域。各种微生物对不同药物或同一药物不同浓度的敏感性不同,因而形成一定大小的抑菌圈。
实验内容及步骤
- 挑取菌落
- 转种肉汤
- 比浊
- 涂布平板
- 放置药敏纸片
- 量取抑菌圈大小
操作注意事项
- 平板涂布是应均匀,致密。尽量使平板每个地方的接种量相近。
- 涂布后待菌液完全干后再放置药敏纸片。
- 注意药敏纸片间距,各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
- 一般140mm平板放置纸片不超过12个,90mm平板不超过5个纸片。
- 恒温孵育时平板应倒置。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药物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及其直径大小,来判断该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依次分为:敏感、中介、耐药。
- 敏感(Susceptible,S):表示测试菌可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浓度所抑制。
- 中介(Intermediate,I):表示测试菌对常规用药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的反应率低于敏感株,使用高于正常给药量有疗效。
- 耐药(Resistant,R):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
判断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时,应注意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所对应的抑菌圈直径不同。将实验结果与药物敏感程度所对应的抑菌圈大小相比对,可以判断所用菌种对给定药物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