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雨字,怎么形容雨很大?来跟古人学一下
不提雨字,怎么形容雨很大?来跟古人学一下
自古以来,雨水总能唤起人们最诗意盎然的一面。在古代,每一场雨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审美。
润物好雨叫“灵泽”
人间半夜天地白,灵泽一洒万汇周。
——宋·韩维 《和圣俞喜雪》
夜半时分,天地被月光照得雪白,时令虽寒,却倏尔下起了润泽的小雨,仿佛携来春的消息。
雨水滴注叫“点滴”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清·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唤起了词人对亡妻和往事的思忆。
微雨叫“廉纤”
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
——唐·韩愈《游城南十六首·晚雨》
轻丝如雨,下得温柔,下得缥缈,下得尽兴缠绵,以至不肯放晴。暮色四笼,池塘岸边的草窠里传来虫鸣,更添一重静谧。
细雨叫“轻丝”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宋·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清晨的朝云弥漫,细雨如丝般轻轻飘散,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氛围。楼阁在淡淡的春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和优美。
飞溅的雨滴叫“跳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涌,骤雨急落,落在西湖,也打在苏轼的船板上。然而,这雨却颇为顽皮,弹性大,力道足,蹦来蹦去,“大珠小珠落玉盘”,好不畅快淋漓。
小雨淅沥,古人用“霡霂”
霡霂微雨散。葳蕤蕙草密。
——南北朝·谢朓《闲坐》
细雨被惠风吹散,无声地打湿芳草,四处都晶晶莹莹,青翠流光。淡淡的喜悦中长出无限生机。
大雨似箭,古人用“银竹”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唐·李白《宿虾湖》
雨柱如银色的竹子,竿竿分明,从天而降。大雨模糊了万物,极目远眺,天山共色。
连绵久雨,古人用“霖霪”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是夜,雨水淅沥不停,羁旅客愁在芭蕉夜雨连绵不断的敲打中,让初到南方的李清照辗转难眠。一声声,都听到心里去了。
久旱逢雨,古人用“甘霖”
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元·冯子振《鹦鹉曲·农夫渴雨》
烈日炎炎,突来的一阵雨洗净农夫眉头的愁云。虽姗姗来迟却润泽万物,故令人喜。
倾盆大雨,古人用“霶霈”
幽天赫赫势霶霈,雷公振铎驱山碎。
——清·曹寅《望雨谣》
雨势滂沱,雷声震天,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充塞天地之感。这样的雨是大自然的狂飙,盛大、辽阔,响亮,刷新人们对自然之力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