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72-4升高不等于胃癌,这些情况也会导致指标异常
CA72-4升高不等于胃癌,这些情况也会导致指标异常
糖类抗原CA72-4升高可能提示胃癌风险,但并非绝对诊断依据。建议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胃肠道的肠镜和胃镜检查。保持心态平稳,定期复查,每3-6个月一次,以便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CA72-4升高与胃癌的关系
近年来,血肿瘤标志物检测已经成为健康体检的“标配”,人们对肿瘤标志物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知道,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是肠道肿瘤的标志物,等等。在胃肠外科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拿着肿瘤标志物CA72-4升高的检查报告来就诊的患者,他们的问题几乎都一样:“医生,听说CA72-4升高可能是胃癌,我真的患了胃癌吗?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肿瘤标志物CA72-4,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它,不要恐慌,也不要忽视。
CA72-4是一种广谱的肿瘤相关糖蛋白,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中可异常升高,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到被释放入血的CA72-4。相比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CA72-4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因此,血清CA72-4常被认为是胃癌的常用标志物。许多研究表明,该指标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传统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更加优秀。
不过,CA72-4并不是一种完美的肿瘤标志物,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比如:许多体检发现血清CA72-4水平升高的人,最终并没有被诊断为胃癌(假阳性),而他们往往因为这一项指标的异常而四处求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反之,在一些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其血清CA72-4水平却是正常的,并没有异常升高(假阴性)。由此可见,血清CA72-4升高未必就是患了胃癌,而胃癌患者也并非都有血清CA72-4升高。
如何排查胃癌风险
血清CA72-4的正常范围受种族、生活环境、检测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正常参考值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可能各不相同。一般地说,血清CA72-4在6.9单位/毫升以下属于正常范围。
体检发现血清CA72-4升高者,不必过于焦虑。因为CA72-4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需要排除一些特殊生理或病理情况导致的血清CA72-4升高,如排卵后女性,患有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炎症者,都会出现血清CA72-4升高,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有报道称,部份痛风患者在服用秋水仙碱后,也会出现血清CA72-4的异常升高。
不存在上述可能导致血清CA72-4升高的情况,且经多次复查,血清CA72-4水平仍居高不下者,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查胃癌。若胃镜检查未发现病灶,患者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因为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CA72-4的异常表达。
事实上,单独检测准确性较低是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通病。因此,医生往往会结合多个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判断。比如:血清CA72-4升高者,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也升高,往往提示罹患肿瘤的可能性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相比胃镜、肠镜等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有着检测成本低、无创、安全、简便、患者易接受等优势,尽管不十分“精准”,但仍不失为一种筛查肿瘤的好方法。
对于术前血清CA72-4升高的胃癌患者而言,术后定期复查该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复发与转移的“蛛丝马迹”。如果血清CA72-4进行性升高,往往提示存在肿瘤复发或转移。
胃癌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胃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胃的黏膜层或近壁处,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器官并威胁生命。胃癌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些危险因素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细菌感染和遗传等。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并尽量远离,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至关重要。
危险因素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长期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高盐饮食对胃黏膜会造成较强的刺激,高脂肪饮食会引起肥胖,使胃酸分泌增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同时,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中的亚硝胺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不健康的作息,如熬夜、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熬夜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同时也会造成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紊乱,给健康埋下隐患。再加上很多人熬夜时喜欢吃夜宵,这些食物在胃里停滞,会促使胃液大量分泌,容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等,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危险因素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同时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在人类胃内存活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这种细菌可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出现异常细胞增殖,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尤其是伴有胃部不适的人,应积极治疗,减少胃癌发生风险。
危险因素三:慢性胃病及癌前病变
65%的胃癌患者都曾经得过胃病。容易发展为胃癌的胃部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还有胃切除术后可能发生残胃癌。胃炎和胃溃疡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因此,及时治疗和控制胃炎和胃溃疡,对预防胃癌非常重要。
胃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前两者癌变概率较低,胃腺瘤的癌变率为10%~20%。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概率明显增加。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和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增生或黏膜异型上皮增生,可出现癌变。该病在胃癌中被列为癌前病变,也是胃癌发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需要一个过程,会先后经历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间环节积极干预,就可避免胃癌的发生。胃切除术后,胃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变化。患者可能在术后15~20年发展为残胃癌。研究发现,接近30%的胃癌患者有胃切除病史。
危险因素四:饮酒与吸烟
长期饮酒、吸烟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胃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倍以上。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部组织发生异常细胞增殖,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危险因素五:肥胖和缺乏运动
肥胖和缺乏运动与胃癌的发病率升高有关。肥胖会导致慢性炎症和胃黏膜受损,增加胃癌的风险。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适量的运动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危险因素六:遗传
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那么亲属应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
定期做胃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十分重要。建议胃癌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非高危人群建议45岁开始做一次胃镜,之后每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即可。
总结
糖类抗原CA72-4升高可能提示胃癌风险,但并非绝对诊断依据。建议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胃肠道的肠镜和胃镜检查。保持心态平稳,定期复查,每3-6个月一次,以便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