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南部非洲:赞比西河串起的高原群,班图人最集中的地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南部非洲:赞比西河串起的高原群,班图人最集中的地区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08A02BG000?media_id=&suid=

中南部非洲,这片由赞比西河串起的高原群落,不仅是班图人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非洲南部最早出现成熟国家和海上贸易的地区。从古代的津巴布韦王国到现代的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等国,这里见证了班图人的迁徙与融合,经历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与统治,最终走向独立与发展的道路。


▲中南部非洲:中非高原、津巴布韦高地、马拉维高原等一系列由赞比西河串联起来的高原群


▲非洲南部高原分布与国家版图:高原是非洲的地形主体,也是这块热带大陆最主要的人口居住区


▲非洲南部的高原:各国的地形主体基本上就是一块单独的高原或高地


▲赞比西河流域:贯穿中南非洲三国,并将整个中南部切分成三大高原地形,包括中非高原、津巴布韦高地、马拉维高原


▲赞比西河流域内部小流域分布


▲赞比西河流域人口密度:河谷地带人口较少,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带

历史上这里是南部非洲较早形成本土国家的地带,也是东非斯瓦西里海岸贸易网络的末梢。今天这一片地区包括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构成了非洲南部高原与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中南非洲是班图人占比最高地区,各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属于班图人。

非洲南部地区的早期居民是科伊桑人,公元1-5世纪的数百年间,班图人来到中南非洲高原地区。班图人迁入非洲南部地区时,带来了制铁、制陶技术,并且引入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科伊桑人。

公元9-10世纪,班图人已经完全取代科伊桑人成为中南非洲高原地区的主要族群。

欧洲人到来前,中南非洲高原出现了若干个中小政治实体,包括马拉维王国、卡隆加王国、津巴布韦王国、穆塔帕王国等。中南非洲高原的古代王国相比于萨赫勒等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而言,规模要小很多,加上受制于发展水平与部落林立的情况,统治结构也更加松散,多采取分封制,对于地方的统治依赖于封臣。

这些国家通过沿海地区与阿拉伯人、斯瓦西里人开展贸易,当葡萄牙人到达南部非洲后,也加入到这一贸易中。

大约7世纪时,阿拉伯人到达莫桑比克北部沿海地区,后来阿拉伯人与班图人结合的后裔,斯瓦西里人建立了从东非的索马里延伸到莫桑比克的一系列城邦。在中南非洲高原,班图人的王国将黄金、象牙输送到沿海地区,由城邦里的阿拉伯人和斯瓦西里人集散到世界各地。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到达非洲南部,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人以莫桑比克为据点,沿着赞比西河向内陆地区拓展势力范围。这一过程中,葡萄牙人逐渐取代阿拉伯人和斯瓦西里人的传统贸易网络,构建自己掌控的新网络。

17世纪初,地处内陆、今天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交界处的穆塔帕王国承认葡萄牙的宗主权,葡萄牙基本实现对中南非洲沿海,也就是莫桑比克的控制权。同样在17世纪初,马拉维地区的马拉维王国,有力抵御了葡萄牙人对内陆的入侵,使得葡萄牙对于中南非洲的控制仅仅局限在沿海一带。18世纪时,葡萄牙将控制的莫桑比克正式改为殖民地,并设立总督。葡萄牙人以莫桑比克为据点输出奴隶、黄金、象牙。

葡萄牙实力孱弱,对于殖民地的统治也较为松散,同时依赖当地部落首领等代理人开展贸易。19世纪瓜分非洲之前,南部非洲内陆地区的班图人,在获得了欧洲的火器后,建立起先进的军队,以及集权程度相对更高的国家,比如罗兹维、恩德贝莱、祖鲁王国等,这些国家吞并小部落,加快了非洲部落到民族的演进过程,祖鲁、恩德贝莱等国名后来也成为民族的名称。


▲中南非洲是非洲班图人最集中的地区,各国主体人口基本全都是班图人。班图人大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开始从今天的喀麦隆与尼日利亚交界处一带开始扩张,扩张的原因可能受到萨赫勒地带的尼罗-撒哈拉语系、亚非语系族群南下的影响。公元1世纪左右到达中南非洲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一带,到公元300-500年左右陆续抵达今天的南非东部,基本上完成了非洲南半部的“班图化”

班图语言分布:非洲整个南半部除了西南角的卡拉哈里沙漠、开普地区居住着科伊-桑语系、南非语(布尔语,印欧语系)族群,其余地区居民的民族语言绝大多数为班图各语言


▲殖民前非洲古代王国:大津巴布韦(津巴布韦王国)由当地的绍纳人(今天津巴布韦的主体民族)建立,留下了大津巴布韦等遗迹,成为古代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性遗存

大津巴布韦王国12世纪兴起,13世纪吞并南部的马蓬古布韦王国后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南部非洲秩序主导者,并和斯瓦西里人、阿拉伯人开展贸易,贸易网络由此延伸到亚洲。大津巴布韦在15-16世纪开始衰落,并分裂成多个小国:罗兹维王国、马塔帕王国和布图阿王国,后两者于18世纪一并被纳入罗兹维帝国

17世纪的马拉维王国与葡萄牙殖民地:马拉维王国15世纪时便已出现,总体来说统治结构松散,主要靠分封巩固对远方的统治。马拉维王国与沿海地区开展奴隶、象牙等贸易。17世纪时,马拉维王国成为抵御葡萄牙人进入内地的中坚力量,葡萄牙人最终活动范围仅局限在中南部非洲沿海地区(莫桑比克)

19世纪“瓜分非洲”之前中南部非洲的主要王国与族群,各王国在接触了欧洲火炮与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后逐渐成熟,并且加速了从部落到现代民族的演进,部分王国后来形成中南部非洲的现代民族

19世纪下半叶,英、法、德等国扩大了在非洲的殖民范围,首先是以传教士为先锋深入非洲内陆建立传教点。1884年柏林会议后,西方列强开启了对非洲的瓜分浪潮。1889年,英国与马拉维一带的部落酋长签订条约,当地成为英国的保护地,1891年,马拉维成立英属中非保护国,并于1907年改名为尼亚萨兰保护国。

1889-1900年,赞比亚、津巴布韦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其中津巴布韦1895年被命名为南罗得西亚,1911年赞比亚一带被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

1923年,南罗得西亚由于白人移民较多,成立自治政府,英国给予其“自治领”的地位;1924年北罗得西亚成为英国政府直接管理的保护国。1953年,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合组为“中非联邦”。

随着20世纪60年代全球反抗殖民统治浪潮持续推进,1963年底,“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同年1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同年,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成立政府,并于1965年11月宣布独立。

20世纪60年代,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先后成立,进行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1979年,津巴布韦各派在英国主持下在伦敦召开制宪会议。1980年2月底举行议会选举,穆加贝领导的民族联盟获胜。同年4月18日独立,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中南部非洲建立起殖民统治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中南部非洲建立起北罗得西亚、南罗德西亚、尼亚萨兰等保护国或“自治领”。1953年,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组合为“中非联邦”

赞比亚地形


▲赞比亚人口密度


▲津巴布韦地形与赞比西河流域范围


▲津巴布韦人口密度

马拉维地形

马拉维人口密度

中南非洲各国不如邻居南非那样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眼球,这里最近走上全球热点还是因为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出现的天文数字的纸币的新闻。但实际上这片地区是南部非洲最早出现成熟国家、最早开展海上贸易的地区。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少有的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前殖民时代的城市遗址,充分体现了古代南部非洲本土国家与阿拉伯、中国等远方开展贸易的辉煌历史。今天,赞比亚与刚果(金)的加丹加地区共同组成了中非地区最大的工矿带,以出产铜钴矿而闻名,赞比亚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城镇化率和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中非铜钴带范围示意图: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富集区之一,也是世界上资源储量最大、矿床分布密度最高的沉积-改造型(沙巴型或加丹加型)铜钴矿成矿带,华刚矿业、紫金矿业、洛阳钼业、华友钴业、嘉能可等矿业公司在此投资。得益于这条铜矿带,当地形成了中非地区最大的工矿业城镇群

中非铜钴带主要铜矿产量


▲中非铜钴带与主要城市分布关系

中南部非洲是非洲的“角落”,尽管当地气候舒适,自然灾害较少,但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内陆高原,对外交通不便,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受制于内陆的困境,当地迫切需要打通对外的通道。20世纪6-70年代,中国援助并参与建设了坦赞铁路,帮助赞比亚打通了一条不必经过津巴布韦、南非的新出海通道,而当时的津、南两国由奉行种族歧视政策的白人统治。

坦赞铁路线路示意图:中南部非洲内陆重要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津巴布韦、南非对赞比亚资源出口通道的垄断,提高了中南部非洲的独立自主性


▲坦赞铁路、本格拉铁路共同组成的两大洋铁路通道,其中连通安哥拉洛比托和中非铜钴带的本格拉铁路在20世纪初由欧洲人修建,但后停用。20世纪初,中国开展重建并恢复通车,并与坦赞铁路相连,形成一条连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两洋通道

中南部非洲各国与中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中国为中南部非洲各国反对种族歧视、反抗封锁、发展经济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坦赞铁路在当时种族矛盾最剧烈的时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南部非洲各国的独立自主性。正是中南部非洲国家的存在,成为后来南非反抗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和解的大后方。南非是非洲的窗口,而中南部非洲则是这个窗口非洲性的支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