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张力”满满!她用AI点燃英语教学“新引擎”
“课张力”满满!她用AI点燃英语教学“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颠覆性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AI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这场教育革命中,不少教师勇立潮头,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的李向明副教授,便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先行者之一。从“内容生成”到“角色生成”,从“薄弱环节”到“阿喀琉斯之踵”,她是如何利用AI技术为英语教学注入满满的“课张力”?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会立足于不同的身份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走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信息大楼的5层,在一间靠近走廊尽头的多功能教室里,课桌五个五个连在一起,学生们面对面围坐成一圈,他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个立式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拼音,以及自己的英文名。而教室的墙壁上,也贴上了代表不同“身份”的英文海报。随后,学生们将在这里,以小组为单位,在每一个不同“身份”的海报前向这位虚拟身份的“朋友”介绍自己的专业信息,并用英文来向自己组内成员们阐述符合自己“角色”的观点。教室里坐着的23名学生,一部分是中国籍学生,另一部分是外籍学生,也有来自海外的华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转换身份、理解故事化写作,授课教师时而让墙上的海报“扮演”天真可爱的5 岁小孩,时而又让海报“化身”一位能言善辩的Speaker,学生要在不断的身份转换和交流表达中,向这位这些特殊的“受众” 讲解复杂的科学内容以获取支持。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更开启了学生“思维转换”的大门。
这里是李向明今年新开设的一门全英文课程“学术故事英文表达”(Scientific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Communication)的课堂现场。课程重心在“用故事讲述学术”的表达艺术。通过融入故事化思维,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科研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述。
从“内容生成”到“角色生成”:AIGC成为科学传播的驱动力
在科学传播与教育创新的道路上,AIGC 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驱动力。“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这门课程对AIGC赋能教学的探索,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通过给AI输入不同的提示词(Prompt),课程指导学生巧妙地给AI赋予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色”出发,生成学术写作的框架和线索,给自己的学术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AI还能够根据学生给出的提示词自动生成一些符合“调性要求”的参考段落和句子,供学生参考和借鉴。这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例如,一名物理学背景的学生利用AI让其以“科学实验助理”的身份出现在实验室,为实验数据提供实时分析;文学背景的学生则让AI模拟成为一个“敏锐的读者”,为写作提供叙事建议。同时,AI模型还能够担任一位在具体领域“有经验的长者”,从文学创作的视角为学生的科学写作提供叙事建议,增添故事性与感染力。这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效率。
在使用AI进行内容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们既是“AI使用者”,也是“AI训练师”。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能锻炼学生用AI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以及对AI回答内容的评判性反思,还能在如盐入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薄弱环节”→“阿喀琉斯之踵”:AI助力学术语言从刻板到鲜活
“学术故事英文写作”这门课程鼓励学生们用AI去改造自己的学术语言,不必拘泥于教科书式的严肃表达,给学术文章赋予“故事性”。考虑到学生可能涉及到学术语言使用场景的复杂性,课程传授的“Scientific Storytelling”其实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场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受众’能够有效接收到的“讯息”。如在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在找天使投资人拉赞助,甚至在小朋友面前做科普、需要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讲给大家听时,这其实都是一种“学术语言”的“再创作”。课程所传授的利用AI进行修改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不同场合下学习沟通方式和交流技巧。例如,在AI的帮助下,学生将原本论文中“气候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改写成“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比喻一下子让学生们眼前一亮,也让他们在AI的帮助下开始思考,如何用比喻、文学修辞来打破科学“冷冰冰”的形象,将抽象的研究概念转化成生动的故事。
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利用AI优化的学术论文标题
看着学生们在技术的帮助下把晦涩难懂的概念转化为活灵活现的语言。李向明感慨,“用AI帮助学生挖掘学术写作背后的情感元素,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训练。”
从“智能导师”到“良师益友”:让AI变成学习“加速器”
当下,AI不仅生成内容,还能成为学生的“智能导师”,提供针对性的评估,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加速器”。“学术故事英文写作”这门课程希望让同学们了解到,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必害怕或刻意去回避AI,利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课程引导学生将 AI 化身为“犀利导师”,以严格的标准审视学生的实验室报告,提出一针见血的评价;或让 AI 摇身一变,成为耐心十足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在使用AI进行稿件整理时,能够得到语法检查、词汇建议等方面的贴心反馈……在对比不同AI角色生成的反馈中,学生也不断反思,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创造力。用不同的提示词给“AI导师”分配任务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AI或能进一步进化为个性化的 “智能导师”,深度洞悉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与助力。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取学生对于不同性格的“角色导师”的反馈,“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课程也精心设计了问卷或量表,细致地测量学生在阅读不同身份的AI评价后的内心感受,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是工具,更是机会!”:AI与教育共生的无限可能
尽管AI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AI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投入,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同时,AI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对传统的评估体系提出了挑战。对于AI赋能教育的未来,“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课程用多元的考核方式表明了自身的开放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AI是一项有效工具,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批判性思维也同样重要。
尽管AI的强大功能让人欣喜,但人文关怀也不应被抛弃。使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但它无法替代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现场互动与情感表达。真正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与人相处、与自我相处,而不是一味依赖技术。在“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这门课堂上,不论AI技术发展多先进,教学团队依然重视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刻。他们相信,未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科技的发展,而在于如何用技术去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从最初的紧张逐渐转为兴奋,互相打气、表达,到最后每个人都表达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术故事英文写作”这门课程“别出心裁”的口语训练不仅仅是考察他们的英文表达程度,更希望他们在训练中意识到,以AI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只是一门工具,创造力来自他们自身。“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谈到对AI在未来可能赋能教学的发展方向,李向明的眼里闪着光:“未来的课堂将更加多元化,也将更具包容性。但只要我们记得,技术需要为人而用,就不会偏离教育的初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关注AI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应用趋势,积极探索和实践AI赋能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保持初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简介
李向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2004年起至今担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生英语教学,并面向留学生开设“学术故事英文表达”课程。她曾多次市/校级奖项,包括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首届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2018年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智慧教学之星”称号,以及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等荣誉。李向明长期专注于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者情绪与行为研究,主持两项省部级项目并结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若干篇。其中论文收录期刊(Computers & Education)为教育技术学领域top 1。中文论文《雨课堂应用的实验性研究》荣获深圳市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