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准确捕捉热点
环球时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准确捕捉热点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主流媒体如何准确捕捉热点并制作高质量短视频新闻?环球时报通过一系列实践给出了答案。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菲律宾学者兰比诺哽咽发言,到对南海问题的深度报道,环球时报凭借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和专业的报道团队,成功制作了一系列兼具时效性和深度性的短视频新闻,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关注,更在国际传播中展现了中国媒体的专业实力。
保持对国际性话题的敏感性:持续关注,快速响应,抓住时效,寻找差异。
利用视频形式做好国际传播:采用“短视频+深度内容”的模式,把握时度效,结合对内、对外传播特点,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
环球时报肩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持续追踪国际热点,一系列高质量、强时效、具有全球视野的原创输出,使环球时报在国内外媒体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目前环球时报全媒体综合覆盖受众超过5亿,境外社交媒体粉丝超8000万。
今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的分论坛现场,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主席兰比诺哽咽发言“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沦为战场”引起强烈反响,环球时报在会议结束后立刻与该学者取得联系、策划专访,在海内外媒体平台同步推出融媒体作品《专访哽咽落泪菲律宾学者:我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沦为战场》。该作品在环球时报短视频账号全平台总阅读量、播放量超过202万次,海外平台播放量超15万次,获得超2500次赞转,既引起了国际共鸣,又借“外嘴”表明了中国立场。
环球时报中英文版推出杜特尔特专访稿件
如何迅速识别新闻价值并做出反应?
环球时报社领导经常提醒记者编辑,报道中既要坚决反击外界的攻击抹黑,又要重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更多国家、更多人民对中方立场的理解支持。
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长期的积累和经验至关重要。如果记者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有长期关注,那么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识别新闻点和有价值的采访对象。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在现场就可以生成一个直观判断。
6月28日论坛上,我们在现场的记者邢晓婧、刘欣第一时间就达成了共识,从这段简短但感情充沛的发言就能看出,兰比诺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采访对象。
环球时报从创刊(1993年)至今,一直专注于国际时政新闻,近年来也对涉南海和中菲关系话题保持密切关注,并与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紧密合作,站在相关议题对内对外报道的最前沿。今年3月,环球时报派出报道团队前往菲律宾进行实地采访。记者深入菲律宾马辛洛克镇开展调查,展示出当地渔民友好对待中国人,希望中菲和平相处的真实情状,并成功联系上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进行独家重磅专访。可以说,这条专访兰比诺、涉南海问题的国际新闻取得成功,得益于环球时报在该领域长期积累经验、投入精力。
策划专访时如何确定主题和角度?
首先,需要提前做好功课,详细了解兰比诺的过往经历,比如他曾经担任过哪些公职。在前期案头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他在杜特尔特执政期间担任过北吕宋岛地区总统顾问,因此推测他的立场与当时的政府立场相近。这样,就可以基本预见他的观点倾向,把握住基本的政治立场。这是第一个关键点。
第二,问题设计不仅需要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和已公开发表过的相关观点,而且还要考虑中菲关系的最新进展。例如,在7月2号,即正式采访的两天前,中国和菲律宾举行了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九次会议。这些最新情况必须考虑在内。
第三,从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受众所关注的角度设计访谈。专访的采访提纲经过环球时报全媒体团队反复打磨,包括英文版评论部的记者苏雅瑄、环球网的视频记者何卓谦都参与其中,兼顾了双语传播和视频呈现的需要。对外传播更注重直接明了的锐利观点,让外国媒体感兴趣,引发他们跟进报道;而国内受众更关心为什么这个菲律宾人会落泪、他和中国有怎样的情感联系等。
兰比诺专访视频在抖音、YouTube等海内外社交平台上推出,引起网友积极评论互动。
国际传播类视频报道制作的难点是什么?
首先,不管是人物专访,或是报道事件,一定要把握好立场。
其次,得将自身带入受众角度,分析他们想看什么。海外受众和国内受众不一样。从环球时报的海外受众画像来看,他们更愿意看犀利的观点,能用事实说服他们的作品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对外传播的作品。
另外,在制作上,视频风格要注意有所区别。对于国际传播,环球时报采用多类型视频结合产出的报道方式,一方面注重“犀利”时评观点视频的传播效果,一方面也兼顾专访、专题片等长视频。产出类型主要根据传播需求来定,比如YouTube以长视频、观点视频为主,社交平台X(原Twitter)则偏爱短视频。
杜特尔特专访视频在YouTube上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融媒体报道上做好国际传播?
观点评论一直是环球时报的优势之一。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在不断创新评论形式,通过文章、漫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国际传播中全方位呈现环球时报的评论优势。例如,除社评等拳头报道产品外,在社交平台X(原Twitter)上发布280字符以内的“微社评”;创立“英勇熊猫”漫评工作室,邀请国内外漫画家参与创作,涵盖多个时政议题;打造多档时评短视频栏目,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以不同声音,有理有据地展现中国媒体立场,具有垂直深度和话题吸引力。
如何有机结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新媒体的灵活性?
现在大家均已认识到视频化对于增强报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性。作为一线记者,在采访之前,我们会先了解现场是否有拍摄条件并对作为视频的选题价值进行初步判断;此后,记者也会提前和视频编辑沟通选题的拍摄思路、拍摄内容等。这样能保证素材较为完整,后期剪辑时更加顺畅,提高整体的协调和工作效率。
拍摄完视频素材之后,记者也会和视频编辑相互配合,例如将英文采访的翻译文案整理好、采访稿件编辑校对好后发给视频编辑参考;前后方也会深入沟通、相互启发,挑选哪些素材更适合做视频、要不要做“切片”等。
整体而言,保持品牌调性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流量、迎合受众,站在长远角度看,读者和受众会对这个媒体的评价越来越低。大家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博取观看量、点赞量的媒体,从长期来看,这对于整个品牌的塑造是不利的。环球时报会花费许多人力、时间来做一些长视频、专题片,就是为了兼顾媒体的流量和媒体品牌的公信力、美誉度。
环球时报在海外平台上发布的评论类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