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特产:从南翔小笼到崇明老白酒
上海十大特产:从南翔小笼到崇明老白酒
上海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这些特产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更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从美味可口的小吃到精美的工艺品,每一件特产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上海十大特色产品,带您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包是上海小吃的典型代表,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是海派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上海人对传统美食的记忆和传承,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南翔小笼包起源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相传在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后经改良成为如今的南翔小笼包。
上海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零食,更是上海传统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地区的民间医药智慧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上海历史文化的见证之一,对于研究上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医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梨膏糖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咳嗽气喘,魏征四处求医,但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有一次,魏征母亲又旧病复发,魏征焦急万分,便用梨和一些草药一起熬制,没想到母亲吃后病情有所好转。后来,这一方法逐渐流传开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加工,就成了现在的梨膏糖。上海梨膏糖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由朱品斋开设的“朱品斋梨膏糖店”开始生产,之后逐渐成为上海的特色特产。
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是上海高桥镇的传统名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是上海地区民俗文化和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重要体现。它承载着高桥地区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对于研究上海地区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高桥松饼起源于1900年,由高桥人赵小其始创。当时,赵小其在高桥镇北街口开设了一家名为“复兴盛”的糕饼店,制作的高桥松饼以其皮薄、馅多、松脆、香糯等特点而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逐渐成为高桥地区的特色糕点,并流传至今。
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是上海城隍庙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作为上海的标志性美食之一,它承载着上海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和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是上海城市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隍庙有一位名叫郭瀛洲的小贩,他以卖蚕豆为生。为了使蚕豆更加美味,他经过多次试验,选用了优质的蚕豆,加入茴香、桂皮、甘草等五种香料,用小火慢慢煮制而成。这种五香豆口感软糯,香味浓郁,深受游客和市民的喜爱,逐渐成为城隍庙的特色小吃,人们便称之为“城隍庙五香豆”。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奶糖是中国的经典奶糖品牌,也是上海的骄傲。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糖果,更是中国糖果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代表,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和情感,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中国文化和上海特色的一张甜蜜名片,对于推动中国糖果行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3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ABC糖果厂)的老板冯伯镛借鉴了当时英国牛奶糖的制作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推出了一种以奶粉为主要原料,口感浓郁、香甜可口的奶糖,并将其命名为“大白兔奶糖”。由于其独特的口感和可爱的包装,大白兔奶糖迅速走红,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奶糖之一。
上海丝绸
上海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传统手工业的杰出代表。它以精湛的工艺、华丽的图案和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曾经是上海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推动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上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桑树种植和蚕茧养殖,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丝绸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丝绸不断发展创新,吸收了各地丝绸制作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国丝绸中的佼佼者。
顾绣
顾绣是上海地区刺绣艺术中的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精湛的刺绣技艺、细腻的针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是中国刺绣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刺绣艺术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上海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上海古代女性的智慧和才艺。
顾绣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顾名世家族。顾名世在上海筑园居住,其长子顾汇海的小妾缪氏擅长刺绣,她将丝线劈为单丝,绣出的作品色彩淡雅、针法细腻,别具一格。后来,顾名世的次孙媳韩希孟在缪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顾绣的技艺更加精湛,艺术风格更加独特,作品多以名画为蓝本,针法多变,绣品精美绝伦,被誉为“画绣”,逐渐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闻名。
上海玉雕
上海玉雕是中国玉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精湛的工艺、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题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是上海地区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玉雕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上海地区就已经有了玉石雕刻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玉雕不断吸收各地玉雕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清时期,上海的玉雕行业已经较为发达,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玉雕艺人。到了近代,上海玉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合了西方雕塑艺术的一些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富有现代感,成为中国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一支。
枫泾丁蹄
枫泾丁蹄是上海枫泾镇的传统名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是上海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不仅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也是上海的一张美食名片,对于宣传上海的地方文化、促进枫泾镇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枫泾丁蹄始创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由枫泾镇人丁清和创建的“丁义兴”肉庄所制。丁清和选用当地优质的黑皮纯种“枫泾猪”的蹄子为原料,采用独特的烧制方法,加入丁香、桂皮、花椒等多种香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其成品色泽红亮,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枫泾镇的特色名产,并流传至今。
崇明老白酒
崇明老白酒是上海崇明地区的传统名酒,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是上海地区酒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承载着崇明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对于研究上海地区的酿酒历史、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崇明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崇明老白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751年,崇明岛就开始种植高粱等酿酒原料。到了宋代,崇明地区的酿酒业已经较为发达。崇明老白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造,酒体清澈透明,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是上海地区著名的传统名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