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调查:无创血糖监测手表乱象丛生,误差高达6mmol/L仍畅销百万只
央视调查:无创血糖监测手表乱象丛生,误差高达6mmol/L仍畅销百万只
近日,央视网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流行的"无创血糖监测手表"存在诸多问题。这类产品虽然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惊人,但实际测量精度远低于医疗标准要求,且背后存在严重的欺诈行为。
无创血糖监测手表:精准度堪忧
李琳在网上花2000多元购买了一款声称可以无创监测血糖的手表。然而,当她将手表测得的数据与正规血糖仪进行对比时,发现误差竟然在2-6mmol/L之间,几乎毫无规律可言。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款手表甚至可以检测出毛巾中的"血糖值"。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谢雨婷表示,这种误差范围相当于没有测量,甚至可能对患者的治疗决策产生误导。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血糖监测的精度要求非常严格,而这类无创血糖监测手表显然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展示页
商业欺诈:套壳倒卖与虚假宣传
央视网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无创血糖监测手表背后存在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陈泉曾就职于一家专门销售这类产品的电商公司,据他透露,这些手表的实际成本只有100-200元,但通过虚假宣传可以卖到2000元甚至更高。商家通过更换包装、伪造专利证书等方式,将普通电子手表包装成具有医疗功能的产品。
为了精准吸引目标客户,商家会投入大量广告费用,将产品推荐给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或有孝心的子女。当消费者发现产品存在问题时,商家会设置各种退货障碍,如强调手表已被激活、需要手动校准等,即使最终同意退款,也会以七折的价格回收,仍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法律责任与维权困境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曲保纯律师表示,这类商家通过玩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涉嫌构成"消费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然而,由于这类产品往往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消费者维权面临诸多困难。福建省、广东省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由于消费者协会不是执法单位,对整个产品线投诉无权处理。此外,商家通过更换包装品牌等手段,还可能涉嫌"反向假冒",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