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的氢键效应
近红外光谱的氢键效应
近红外光谱(NIR)是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近红外光谱中,氢键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能够显著改变物质的光谱特征。
氢键的形成与影响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当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如C、N、O等)以共价键结合的氢原子,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如O、F、N等)接近时,会生成氢键,表示为X-H…Y。氢键的形成会改变X-H键的力常数,进而影响X-H基团的光谱吸收位置和强度。
近红外光谱主要反映X-H基团的倍频和合频吸收。由于倍频与合频是基频的倍数或多个基频之和,氢键对倍频与合频谱的影响大于对基频谱的影响。因此,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时,必须充分考虑氢键效应。
氢键效应对近红外光谱的影响
溶剂环境的影响
以水为例,液态水的0-H伸缩振动在近红外区有多个重要吸收带:一级和二级倍频吸收分别位于960nm和1440nm附近,合频吸收主要处于1220nm和1940 nm附近。水分子具有很强的极性,容易形成氢键。当水分子周围离子环境改变,或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变时,都会影响水分子之间氢键的缔合程度,从而导致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
例如,MgCl2和AlCl3会促进水分子之间氢键的形成,而KCl和NaCl则会破坏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结构。图1-4显示,与纯水相比,20%NaCl水溶液的光谱吸收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有所降低,这表明NaCl破坏了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结构。
蛋白质变性时,由于结合水的增多,导致水分子之间氢键缔合程度减弱,使得0-H的吸收谱峰由1410nm移动到1490nm。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导致氢键缔合程度减弱,使光谱发生蓝移现象,即吸收谱带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例如,温度由10℃升高到80℃时,水的吸收谱峰由1460nm移动到1424nm(图1-5)。
压力升高时,水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氢键缔合程度增强,近红外吸收峰会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应用与测量
温度、离子环境等因素对氢键形成的影响,不仅需要在光谱分析中加以考虑,还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些效应进行测量。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近红外光谱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和离子浓度。
总结
氢键效应对近红外光谱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上。理解这一效应对于准确解读近红外光谱数据至关重要。通过控制和测量氢键缔合程度,可以实现对温度、离子浓度等参数的检测。
本文原文来自仪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