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新解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新解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这一卦辞,探讨“朋”的不同解释,并详细分析“西南”和“东北”这两个方位词在卦辞中的深层含义。
《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针对卦辞中的“朋”字,统计多家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朋友
孔颖达疏:“凡言朋者,非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
高亨注:“朋,朋友。”
(2)古代贝币单位
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
(3)伦比;相类
毛传:“朋,比也。”
(4)通“明”
此观点唯南怀瑾先生一家独言,他的《易经杂说》:“……把这《参同契》的那段话和月亮的现象了解后,就知道这里的坤卦不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应该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
他是以月相来说易理,也能自圆其说,我不认可这种解读,觉得它太牵强了。
综合以上多种相关解读,笔者认为可将“得朋”两字统一归结为一词“有利”来通解,它能成为以上相关解读的共同交集,但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暂可不对它多加言说了。
那么坤卦辞中的“西南”和“东北”两个方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几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可谓是百花齐放,见仁见智。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纯粹方位论
持这种方位论的人认为,其卦辞意思为在西南方向行事有利,而在东北方行事则不利。
这是最简单的望文生义的解读,仔细推敲一下,它似乎不合情理,也缺少相关理论支持,空间有东南西北中之分,为何仅在西南有利而在东北就不利了?况且就方位而言它是相对的,同一地方是你的西南方也可是他人的东北方,这样就会导致在同一地方出现利和不利的两种绝然相反的结论,显然这一解说不能形成自恰,是一种不合理的说法。
(二)月相说
持这一说法的只有南怀瑾先生一人,是独家之言。他所依据的理由缘于《参同契》的一段文字记载。
《周易参同契》:“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这段文字是介绍月相的变化规律,农历初三月出西方为上弦月到十五形成满月,然后月亏为下弦月到月底消失不见。
因其中有“东方丧其明”与坤卦中的“东北丧其朋”句子相近似,南先生认为其“朋”字当为“明”字,并认定坤卦是借月相阐述卦辞。这种对比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还是缺少依据,只能说是其一人的猜测而已。坤卦不可能只说月相而不言它所代表的物象本性,这一说法显然理由不充足,笔者认为它仅可作为一份参考资料来对待。
(三)同类说
八卦与八方构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传统文化是以面南为参考方向,则其对应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八卦与八方的配对关系,把它们绘成如下平面图并对比八方图,其方位的直观效果则一目了然了。
易经八卦常有阴阳象数方位的对应关系。常常其用奇偶数来表示阴阳,也可用天地、日月等物象来表示阴阳。还可以用八方来指代所对应的八卦。
又如洛书数图中的坤所对应的数为二(两个黑圈),方位在西南。
关于洛书数图来龙去脉的问题,笔者曾在文乡枞阳公众号作了专题文章解说,其题目为《穿越久远时空,追寻古月风光》,其本质就是“九宫数图”。
(左为洛书数图,右为九宫图数)
乾坤是一对相反的卦象,是阳与阴的两仪之象。阳刚类的东西都可用乾来代表,阴柔的东西可用坤来代表。
坤的最大物象就是大地,它的特点是柔顺。《彖》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坤所代表的物象始终是柔和顺承的角色。
《文言》:“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坤卦卦辞强调的是《坤》所具备本质特征——柔顺。
对卦辞中的“西南得朋”和“东北丧朋”解释,在彖传中已有明确界定。
《彖》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为什么会得朋(有利),是因为归位到了同类,施行了柔顺特点,所以获顺利。
因西南方位与坤卦方位是配对的,在西南方位,也就在坤的本位,也就是上面的“乃与类行”所指。牝马,也就是母马归属地(坤)类,所以有“利牝马之贞”一说。牝马只是地类的一个代表,只有保持柔顺特点才是正道有利。
类似归类利贞的表述在易经中多处有所阐释。
《乾文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显然只有“各从其类”方可有利!
易经中还有多处类似的表述如下:
《易系辞上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此句是互文的表述方式,即方和物类聚类分,方和物群聚群分。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鹤在树荫中鸣叫,它的同类齐声应和。我有好的爵禄,我甘愿与你共同分享。
易经中的归类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其中许多经典名句都折射出易经中的本位思想。
《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做好君该做的事,臣做好臣该做的事……
坤卦辞是借助代表坤卦的“西南”方位来阐明坤的本位特征:“地类柔顺,无成有终”。
《周易》是一部完整的经典,自身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系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直接答案或找到相关解答线索。以经解经是读经的最好方法,而舍本求末经外解经是不可取的做法,其所得的结论也往往是多数不靠谱的。
本文仅是个人读《坤》后的感悟,极大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诚盼易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以求达到共同收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