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陶寺遗址看4000多年前先民观测到的“春分”时光
来陶寺遗址看4000多年前先民观测到的“春分”时光
北京时间今天11时06分,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正好处于立春和立夏之间,平分了整个春季。在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春分日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而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距今4000年多前的古观象台,春分日一般在3月18日,跟我们今天的春分日要相差两到三天。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让我们随时光流转去山西陶寺遗址,看看4000多年前先民观测到的“春分”时光。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距今43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时间回溯到4000多年前,春分的早晨6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在7时05分,日出东方塔儿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陶寺遗址古观象台的第7号观测缝,直射观测点的圆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表示,4000多年前的春分与今天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很可能由黄赤交角的变化造成。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座观象台可以观测到二十个节气,而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汉代最终成熟确认。因此,4000多年前陶寺观象台的二十个节气,很可能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20多年前考古发现的陶寺古观象台遗迹,经过复原,由13根观测柱组成,呈半圆弧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共有12道观测缝。据介绍,早在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观象台的观测点,通过柱缝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方位,观天象,授农时。
《尚书·尧典》中明确提到,尧时期就有观象授时的记载,即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观象台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在陶寺古观象台,每年当中,有且只有两个节气,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会通过七号观测缝直射观测点的圆心,这就是春分和秋分。这也吸引不少历史和天文爱好者前来拍照打卡。
游客张远航表示,早就听说陶寺每年春分的时候,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时刻,已经商量两年多了,今天终于来了,也看到了。还是要感慨一下古人的智慧确实非常了不起。
游客殷大利表示,站在这里和4000年前的祖先一样,去迎接来自春分的第一缕阳光,给人一种时光轮转,千年一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