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清朝时期大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蔡新:清朝时期大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从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为清朝的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蔡新的一生经历及其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蔡新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他自幼与兄长一起帮助寡母耕作、采薪度日。尽管生活艰辛,蔡新却刻苦学习,尤其喜爱研究儒家性理天命的学说,深受堂叔蔡世远的赏识。
乾隆元年(1736年),蔡新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散馆后,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当时,乾隆皇帝命史馆官员每日呈进经史讲义,以考察其学问根底。蔡新呈进讲义数十篇,深得皇帝赞许。
乾隆五年(1740年),印度尼西亚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的“红溪惨案”。福建巡抚奏闻朝廷,并建议禁止南洋商贩以困之。内阁学士方苞征求蔡新的意见,蔡新认为禁止通商有弊无利,建议“静加查察”,只禁止与噶喇吧通贩,其余南洋诸国“听从民便”。方苞接受建议并上报朝廷,得以实施。
乾隆十年(1745年),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不久,奉命督学河南。督学期满后回京,仍直尚书房。皇帝知道他精通数学,命皇子于课余时间向蔡新学习数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蔡新以母老为由,乞请归养。归家后,接奉圣谕,命为内廷总师傅。蔡新上疏辞谢,请求留家奉母。乾隆皇帝亲笔谕示:“非命汝即来供职,待日后耳”。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蔡新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调任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并照顾在澄怀园办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兼理兵部尚书。时蔡新已69岁,乾隆手书“武库耆英”及红绒结顶冠服赐给他。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转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六年十月(1776年),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之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四库全书》纂修基本完成,请假回乡修墓,奉旨给假一年,不必开缺。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蔡新假满抵京。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赐“黄扉宿彦”匾额。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蔡新已78岁,出席千叟宴,朝廷大臣中以蔡新年龄最高。二月,皇帝按例亲到辟雍(太学)讲学,蔡新以大学士统领国子监,坐讲《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御制《辟雍诗》,中有句“蔡新或备伯兄行”,并自注“若今之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之席者,独大学士蔡新长予4岁,或可居兄事之列”。蔡新悚惶局促,礼毕后,面恳乞休。皇帝允许以原官致仕,加授太子太师,令驿站车马送回漳浦,沿途所经地方官在20里以内照料护行,御制诗章以宠其行,诗中有“不忍言留合令归,及归临别又依依”之句。在朝同僚、门生及部属也都赋诗,为他送行。
嘉庆元年(1796年),蔡新已89岁。嘉庆皇帝御书“绿野恒春”匾额赐给蔡新,并赐蔡新子本俊官内阁中书。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蔡新卒于家(位于漳浦县大南坂,现名为蔡新故居),享寿92岁。晋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所任职务
蔡新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德高望重;任《四库全书》总裁,劳苦功高,深为时人敬仰。他历次归家时,遇灾荒,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修葺先贤蔡襄祠、黄道周祠,兴废举坠,有德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