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腔隙性脑梗死深度解析:小病灶,大威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腔隙性脑梗死深度解析:小病灶,大威胁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14505357_121478667/?pvid=000115_3w_a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其病灶较小,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定义、发病原因和病理改变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疾病。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管腔狭窄,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形成小的梗死灶。病灶大小一般为215 mm,其中以24 mm者最为多见,形态不规则。最常见的部位是壳核、苍白球,其次是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及放射冠,诊断依靠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约3/4患者无神经损害症状,是影像学诊断概念,需要与血管周围间隙、产气细菌造成的坏死后洞隙和颅内微出血相鉴别。

发病原因

主要发病原因为高血压所致深穿支动脉节段性动脉组织破坏及脂肪透明变性。接近2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当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时,同侧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

病理改变

病变血管多为直径在100~200 μm的终末深穿支动脉,脂肪透明变性及纤维蛋白样变性引起管腔闭塞,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性改变,软化坏死组织被吸收后残留小空囊腔。腔隙性脑梗死呈多发性,即腔隙状态。脂肪透明变性也可引起穿支动脉微扩张而形成微小动脉瘤,导致颅内微出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