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想上班,可能是你太认真了!医生:小心被“过劳倦怠”拖垮,累死人又找不到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想上班,可能是你太认真了!医生:小心被“过劳倦怠”拖垮,累死人又找不到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9865

你是否曾经在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甚至对曾经热爱的工作也提不起兴趣?这可能是倦怠(burnout)的症状。本文将通过一位医生的亲身经历,探讨倦怠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帮助你重新找回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从平安夜的崩溃到对倦怠的领悟

说起“过劳”,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些典型场景:投资银行家在曼哈顿的高楼里连续工作18小时,或是全职父母为了养活5个孩子而身兼7份工作。然而,当我发现自己在2020年的平安夜,面部朝下瘫软在沙发上,告诉母亲我支撑不下去时,我感到既难过又困惑。

那时我已经离开医学院3年,距离那次灾难性的圣诞夜值班也有两年。为了专注于事业,我选择暂停行医已有几个月。然而,这几个月的光辉岁月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在圣诞节前一晚与母亲视频通话时,对生活唉声叹气。

此时,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公司的经营上。我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管理一个小团队,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事情本该顺利,但不知为何,却事与愿违。

尽管我的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当医生时还要多,但我仍然感到心力交瘁。几个月来,我越来越难以激励自己、维持动力。曾经让我感到超级愉快的工作,如今却开始像是苦差事。因为我提不起劲,连带使我的工作也受到影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曾经热爱我的工作,但现在我光是想到这事儿就觉得很精疲力竭。

倦怠不只是指工作压力过大的人,失去意义感、不开心、无力都可能是

于是,我把这事儿告诉了母亲。起初,她说的话和我预想的一样:“你该继续当医生,阿里。”(她以前也这么说过。)接着,她说了些我意料之外的话:“在我看来,你正在经历倦怠。”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不会吧。”倦怠的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从未想过这个词会用在我身上。我不必拼命工作来维持生计,甚至不必赶在期限内完成某事。我有什么权利感到倦怠?

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听母亲(一位精神科医生)解释说,倦怠不只是指工作压力过大的人,当工作不再有意义、不再令人愉悦、或难以处理时,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倦怠。当你倦怠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失去动力。你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跟上节奏。

挂断电话后,我决定采纳母亲的建议,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前一年,我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WHO)重新定义了倦怠,它不只是与工作过度有关的压力症候群,更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其他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倦怠是一种“职业现象”,其特征是“感觉能量耗尽或精疲力竭;与工作的心理距离拉大,或对工作感到消极负面或愤世嫉俗;以及同时伴有的专业效能降低”。最重要的是,它与你工作的时长无关,而是与你的感受有关。

于是,我顿悟了生产率是怎么回事。几年来,我注意到享受美好时光对完成工作的重要性。从当医生的头几个月起,我就知道游戏、自我赋权和关系能量这三者的愉悦效应。在创业的这些年里,我越来越善于“疏理”自己,克服不确性、恐惧和惯性这些曾让我成为慢性拖延症人士的原因。

但此刻,我意识到还漏了点什么。当我在每天的生活中创造出更多乐趣,我能承担的事情就更多;而我承担得越多,就越接近跨越通往实际生产率的最后一道关卡:倦怠。如果我不能找到让工作和生活持续下去的方法,那么我所有关于愉悦生产率秘诀的研究都将白费。我已掌握了生产率的基本要素,但还欠缺掌握可持续生产率的方法。

于是,我开始阅读许多相关文章。我读得越多,就越意识到,有3种常见的倦怠会让我们感觉更糟,进而导致倦怠的产生。尽管它们很容易相互混淆,但基本上三者并不相同。

首先,倦怠可能来自承担了太多的工作,使你的心情受到影响,疲于应付每天要做的事情,我称之为“过度劳累倦怠”。

其次,倦怠也可能与错误的休息方式有关。你的情绪受到影响,是因为没有给自己更深沉的休息,你不仅需要一天中的短暂停歇,还需要更长的休息时段来为身心和精神充电。我把这种情况称为“消耗性倦怠”。

最后,倦怠也可能是因为你做的事情不对。你把心力投入不能给你快乐或意义的事情上,连着数周、数年甚至数十年,因而感到痛苦、心力交瘁。你一直把能量用错地方。我把这种情况称为“错位倦怠”。

在与母亲视频通话之后,我发现我自己正饱受这三种倦怠的折磨。我做了太多事情,没有好好休息;而且我为事业做的很多事情已不再给我带来意义。因此,我的心情受到了影响,我的生产率也因此受损。

不过就在几天后,我发现了一件更让我振奋的事:这些问题,每个都有办法可以解决。

克服“过劳倦怠”!詹皇的启示:少做一点,才能发挥更多

我决定先把重心放在过度疲劳感。我意识到,一段时间以来,我接下了太多的事情。起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总不能就这样放弃我的事业。但后来我看见了解决之道。

在母亲面前崩溃之后不久,一次,我正在收听费里斯采访世界知名篮球运动员“詹皇”——勒布朗·詹姆斯。我从来都不是篮球迷,但很快我发现自己着迷似的,在YouTube上观看洛杉矶湖人队的剪辑片段。

随着我了解得更深入,我偶然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看见了两个不同版本的詹姆斯。

首先是冲刺型詹姆斯。他能在篮球场的一端拿到球后,在转眼之间便来到对手的篮框边。他以每小时17英里的速度前进,堪称NBA史上跑得最快的球员之一。

另一则是漫游型詹姆斯。当他不持球时,就会在球场上自在轻松地漫步。就算拿到球,他也不急着纵横球场。当他能够在10米之外投球,有啥好急呢?

许多球评认为,这种反差解释了詹姆斯得以在球坛上长青的原因。詹姆斯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NBA占有一席之地。在篮球这个领域,运动员的巅峰期平均只有4年半,约莫每个赛季只能打50场比赛,但詹姆斯19年来,平均每个赛季却打了70多场比赛。

他是如何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保持其职业生涯的地位?答案似乎与那些场上的漫步有关。

体育分析师研究了詹姆斯和其他NBA球员场上和场下的大量资料,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虽然詹姆斯的冲刺速度堪比在郊区行驶的汽车,但他却是NBA平均移动速度最慢的球员之一。在2018年的赛季中,他在场上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85英里(差不多是步行速度);在每场比赛至少上场20分钟的所有球员中,他的速度排在倒数第十位。

例行赛期间,他有74.4%的时间在球场上漫步,这几乎是联盟中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

意想不到的是,詹姆斯给了我第一个提示,教我如何克服疲劳感。我发现,当我们做得太多、太快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引发过劳倦怠。我们接下的工作超出了能力范围,我们也没有在工作之余进行必要的休息。我们一直在冲刺。

解决方案是什么?跟随詹姆斯的脚步,节省你的精力。少做一点,才能发挥更多。

(本文摘自《高效原力》,三采文化出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