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恨香菜日”,为什么会有人讨厌香菜?
今天是“我恨香菜日”,为什么会有人讨厌香菜?
今天是2月24日,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把今天定为“我恨香菜日”。这些用户表示:我们超过世界人口的10%,我们恨香菜!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还要更高一些,有报道说,在中国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讨厌香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讨厌香菜呢?真的如一些报道所说,讨厌香菜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从营养的角度说,香菜是一种很优秀的蔬菜。除去92%的水,其固体成分中,主要是膳食纤维、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也相当丰富。
在国外,香菜更是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除了新鲜茎叶,香菜籽也被当作调味料和药物使用。人们用香菜来解决各种消化问题,比如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等,也用它来治疗麻疹、出血、牙痛和关节疼痛,以及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
香菜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味——喜欢它的人非常喜欢,讨厌它的人极度讨厌。所以,也就有了美国网民搞出来的“我恨香菜日”。
同一种植物为什么有如此对立的评价呢?
研究人员针对这个情况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研究调查了近3万名志愿者对于香菜的口味评价,并且检测了他们的基因,最终发现对香菜的好恶与一个嗅觉基因OR6A2附近的一个核苷酸多样性有关。
OR6A2负责感知醛类物质,而香菜中有多重醛类物质,一些醛类物质被描述为“肥皂味”等令人不悦的体验。
因为这一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所以被许多媒体解读成“对香菜的好恶由基因决定”,这是对科学上“显著性差异”的误读。
其实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给出了定量的结论:这个基因的差异对于人们是否喜欢香菜,影响只能占到8.7%。
简而言之,那项研究的结论是:遗传对于是否喜欢香菜确实有影响,不过影响并不大。当然,研究者也提到这项研究只探讨了跟一个单核苷酸多样性(SNP)的关系,也可能存在着其他的基因影响着人们对于香菜的好恶。
一般而言,人们对于一种食物的好恶更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有的人在很多年里都是不吃香菜的,所谓的“不喜欢”,其实根本是没有尝过,就“选择了不喜欢”。因为在小时候家中“掌勺的大厨”不喜欢,家里也一直没有做过——虽然别人家有,但总是听“大厨”说“那么难吃的菜,为什么要做”。所以,在小时候的印象里,香菜就是一种难吃的菜。
长大以后,当跟其他人一起就餐时,有时候食物里含有香菜——或许是出于礼貌,也或许是出于“不想表现得特立独行”,所以也就勉为其难地去吃那些食物。感受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吃,但也谈不上喜欢。
所以,他们对香菜的态度就是如果被问到要不要,会说不要;如果没有被问到,那么加了香菜做调料的食物,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