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 | 发挥中医药大学优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 | 发挥中医药大学优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展示了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从传统诊疗到现代科技融合,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该校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潘华峰在“百年校庆谋奋进·产教融合促转化”科技成果展示和项目路演上代表学校签约
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记者体验了传统中医药学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便捷和精准诊断。通过拍摄眼球照片,不到两分钟就能获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眼像健康评估报告,包括中医证候预测、健康管理方案等。
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介绍,中心采用眼像分析、四诊仪、身体成分分析等多种检测手段,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状态评估。在现代诊疗装备的加持下,中心每年服务近2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患者。
四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中医药高校既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又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四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其中,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湿证与主要慢病防治开展研究,成立不到四年就发表SCI论文195篇,获得各级奖励16项,授权专利47项。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开展跨学科研究,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53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
产学研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通过“有组织转化”的改革推动“四链”加速融合。学校研发的滋肾育胎丸、鹤蟾片、胃乃安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企业的核心产品。近五年,附属医院成功研发新医院制剂21个,其中扶正解毒颗粒以1亿元人民币转让给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如与茂名市、广东农垦集团合作的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建设南药种植基地98449亩,新增产值累计16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学校探索设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修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贡献评价方案》,突出对高水平代表作、高质量科研项目的激励。同时,改组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推动成果转化中心实体化运作,建设中医药中试平台,设立转化基金,培养技术经纪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陈文锋表示,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