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读诗·明月千里慰相思——《水调歌头》“月”意象解读
八面读诗·明月千里慰相思——《水调歌头》“月”意象解读
千年来,月亮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不仅是自然界的景物,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意象。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这首词中的"月"意象,探讨它如何反映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
千百年来,物换星移,月亮却亘古如斯,见证人间一切悲欢。纵览古今明月之作,卷帙浩繁,其间道述着多少生命故事,又贮藏着多少情思心事。或者说,“月亮本身就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永恒的诗”。抬头望月,那是生命中与古人相遇的时刻,亦是通往古人情感世界的门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的月,照出了撩人月色下的缱绻情愫;“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的月,照出了以明月为知己的豪情与浪漫。
当这一轮明月来到北宋,同样照出了苏轼襟怀苍生却命途多舛、屡遭贬谪的生命旅程。在苏轼的每一次跌落与超越中,都有月的陪伴与慰藉。于是也就有了密州月、黄州月、惠州月、儋州月等不同时空的月。明月多元的意涵照见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看:黄州月静逸——“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西江月》),儋州月澄净——“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其中,还要数熙宁九年密州中秋的明月最为温暖治愈。
在举杯问月、停杯凝思间,苏轼写下这首千古中秋第一词——《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常常为人所忽略。然而,“欢”“醉”“怀”实是揭开苏轼情感意蕴之密钥。中秋佳节,宴饮庆贺,是为“欢”。月圆人却未团圆,伤感故而易“醉”。“兼怀子由”,一个“兼”字,意在提示我们怀念对象除了弟弟还有其他人。要探求其人,还得从苏轼密州时期的作品开始说起。
熙宁七年,在杭州任职期满的苏轼,因思念任职济南的弟弟苏辙,自请调任密州知州。熙宁八年正月,苏轼写下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熙宁九年春在超然台作《望江南》,借“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吐露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已经逝去的父母、发妻的思念。再加上此年中秋的《水调歌头》,足见在这座寂寞山城里,在外放冷遇的郁愤催化下,苏轼的思亲之情更为炽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独在异乡、常为思念蚕食,是明月陪苏轼一夜辗转。“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世人皆责怪明月,独独他不忍埋怨。当月光驱散了酒意,他望着天上的皎月,道出了拨动后来每一代中国人情思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一个“千里”使情思穿越时间与空间,回到苏轼写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月明之夜。苏轼所在的密州与子由所在的济南不过五百里,真正与之相距千里的,是远在故乡眉山的发妻王弗的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上孤月独照,阴阳两隔,是难言的悲戚。“中秋谁与共孤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当月光落下来的时候,情就显现出来了,苏轼就借着这月光,与王弗对望。
在苏轼的情感世界里,这轮明月虽有圆缺但始终温润宽厚、怜爱大地。一年前苏轼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可此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写出了全人类共同的情感,那便是失去的遗憾。但他终究没有陷溺于无边无际的悲戚,而是怀抱着共此一轮明月的美好期盼,从一己之悲中超脱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向人间所有的离别发出最深挚的慰问和祝福,其所愿祝长久、共婵娟者,已非仅限一己之亲人,乃推及至整个人间。这种博大之胸怀、善良之愿望,温暖如斯,感人肺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经映照着苏轼的那轮明月,如今又照耀着我们。它依旧见证着人间一切的悲欢,也因苏轼赋予的温暖质素,抚平时间所有的皱纹,宽慰生命所有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