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牛奶蛋白过敏 科学诊疗须跟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牛奶蛋白过敏 科学诊疗须跟上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0116917

牛奶蛋白过敏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一种过敏问题。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布了《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为临床诊疗提供了规范化指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牛奶蛋白过敏的高危因素、症状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一直以来,“过敏”一词是很多家长的“梦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这些问题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让家长们头痛不已。

近些年,一种新的过敏问题——牛奶蛋白过敏,逐渐受到大众关注。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新生儿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较大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大便干燥,甚至是便血、拒食、哮喘等。

一旦家长怀疑孩子有牛奶蛋白过敏问题,常常会选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儿科医生正确识别和诊断牛奶蛋白过敏,并给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是提升牛奶蛋白过敏治疗效果的关键。

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简称《共识》),为临床诊疗提供规范化指导。

患病情况并不明晰

牛奶蛋白是如何导致新生儿过敏的?患病率如何?《共识》一开始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共识》指出,牛奶通常是新生儿饮食中的第一种外来蛋白质。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因机体对牛奶中的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了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非IgE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

研究显示,一级亲属特别是父母有食物过敏史,孕产妇高龄,新生儿胃肠道术后、抗菌药物应用、胎儿宫内致敏、剖宫产出生等,均是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的高危因素。

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流行病学情况,《共识》虽未给出确切数据,但强调,牛奶蛋白过敏的真实患病率仍存在争议,该病的主观感知率远高于被确诊的实际患病率。

症状多样难以识别

《共识》介绍,目前,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非IgE介导类型,通常发生在摄入过敏原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属于迟发型过敏反应。这种类型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增加了识别难度。牛奶蛋白过敏常累及患儿的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性肠病等。

其中,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最为常见。这是远端结肠对食物蛋白的炎症反应。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通常见于足月儿,多于出生后2~6周时出现症状。母乳喂养者平均发病时间晚于配方喂养者。此类过敏患儿一般状态良好,首发症状为便血,特征性表现为粪便中带新鲜血丝、血点或血性黏液,亦可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

《共识》强调,临床医生应及时识别并判断病情轻重,以便进一步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三种方法

《共识》介绍,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主要依靠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诊断。

诊断性回避试验:当患儿出现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症状时,若是母乳喂养,则母亲回避含牛奶蛋白的食物;若是牛奶配方喂养,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喂养。牛奶蛋白过敏症状通常在回避后3~4天明显缓解,2~4周消失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测试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对于轻、中度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可以考虑使用。但新生儿的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采用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时可能因遗漏症状导致误诊、漏诊。此外,由于费时、费力、家长依从性差且存在使新生儿病情恶化的潜在风险,不推荐新生儿常规应用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腹部超声:虽然超声的无创性与简便性可辅助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鉴别诊断,但新生儿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的腹部超声表现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腹部超声表现有重叠,如肠壁增厚、肠系膜增厚、腹腔积液等。临床应用时需要多加注意

《指南》指出,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离不开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这些相似疾病主要是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肠炎、胃肠道畸形、乳糖不耐受、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其他直肠及肛门出血性疾病等。

治疗策略因人而异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方面,《共识》细化出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母乳喂养新生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时,建议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严格回避含牛奶食品,并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如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应选择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喂养。配方喂养新生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时,推荐采用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喂养。

《共识》还强调,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应定期进行生长和营养评估,个性化补充相应营养素。

本文原文来自健康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