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5岁前没拿到国青基,科研路就完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5岁前没拿到国青基,科研路就完了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grant_article_details&article_id=1027

最近在知乎上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在35岁前申请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青基)就意味着一切都完了?一位医生因为没有获得该基金,遭遇了职称申请的困难,这引发了许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热烈讨论。

有人认为,一旦错失了35岁前获得国青基的机会,未来的道路将受到极大的阻碍,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学术界。然而,也有人指出,并非所有人的起点都是那么高,没有获得青年基金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只要继续努力,机会仍然存在。

35岁之前拿不到国青基就完了?这种共识从何而来?

在中国的科研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项目不仅代表着科研能力的认可,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下面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为何存在“35岁之前拿不到国青基就完了”这种共识。

1. 项目的重要性和竞争激烈程度

在所有青年项目中,国青基被认为是最容易拿到的青年项目之一。如果连这个项目都评不上,往往被视为科研能力不足的表现。相较于“杰青”和“优青”等更高层次的项目,国青基的申请门槛相对较低,评审竞争也更为激烈。

2. 申请者的科研水平

申请国青基的基本都是普通的青年科研人员,大家的科研水平差距不大。相比之下,申请面上项目的多是教授、长江学者、杰青等高水平科研人员,普通的青年科研人员在这种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国青基项目每年资助的总数较多,以2023年为例,共资助了22879项。如果35岁还没有申请到国青基,意味着未来与学术大佬竞争时将更加困难。

3. 平台和资源的重要性

科研界也有自己的“江湖”,人际关系和背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申请的成败。年轻研究人员如果拿不到国青基,不仅仅是项目质量的问题,也反映了所在平台的影响力不够、背景和人脉资源不足。而这些资源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青基项目不仅仅是对个人科研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所在平台和资源的考验。

4. 科研启动资金和未来发展

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科研人员需要与时间赛跑。拿不到国青基的青年科研人员将少了一笔科研启动资金,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自然会比拿到资助的同行慢。在以后评职称、申报其他项目时,科研成果少将很难得到支持,而那些有更多成果的竞争对手则更有优势。这种差距在职业生涯中会逐渐拉大,影响未来的发展。

5. 职称评定和职业前景

国青基已经成为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必备项目,很多高校要求有了国青基才能评副教授。拿不到国青基,就很难评上副教授、拿到编制,甚至可能面临非升即走的局面。没有国青基,职业发展前景堪忧,仕途基本无望。因此,35岁之前拿不到国青基,意味着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

综合以上种种实际原因,造成了今天这种大部分青年学者都达成了“35岁之前拿不到国青基就完了”的共识,但是获没获的国青基,就真的是一个分水岭吗?

35岁“获得”OR“没获得”国青,并不是分水岭!

在科研领域,尤其是中国的科研环境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青基)常被视为年轻科研人员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事实证明,35岁之前是否获得国青基并不一定是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以下几点详细介绍了这一观点:

1. 时间与人生轨迹的多样性

并非所有人都有充足的时间去申请青年基金。许多有才华的人可能在工作几年后再读博士,这样的背景使得他们在博士毕业时已超过35岁甚至40岁的年龄限制。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反而,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业界工作经验,回到高校从头开始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这类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实际经验,往往能在学术界如鱼得水。

2. 资助力度与实际影响

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其实并不大,许多人申请这个项目更多是为了获得名目上的认可。相比之下,省级或市级的启动经费往往远远超过了青基的资助力度。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科研人员更有可能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因此,国青基并不是唯一的资金来源,其他渠道同样能为科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面上项目的机会与贵人相助

虽然面上项目的申请难度比青年基金高,但遇到贵人相助,这些难度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即便没有贵人,凭借多次试错机会积累起来的经验,也能逐渐磨砺出成功的方法。科研之路绝不会因为一次基金申请的成功或失败而完全改变。只要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持续探索科学问题,科研人员就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4. 科研基金的多样性

没有在35岁前获得青年基金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国家科研基金的机会和参与科研项目的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许多不同的类别,适合不同年龄和科研水平的科研工作者申请。例如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这些基金面向各个年龄段的科研工作者开放。在基金申请中,项目质量、研究能力和成果贡献等评估要素往往更为重要。

5. 职业发展的持续性

科研事业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持续的努力和贡献。许多科学家在青年时期未必获得过青年基金,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研究,最终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35岁前是否获得国青基并不是科研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研人员应该关注长远发展,坚持高质量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和成果,为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与人生轨迹的多样性、其他资助渠道的存在、面上项目的机会、科研基金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发展的持续性,都说明了科研事业的成功在于持续的努力和贡献,而不是一时的得失。科研人员应该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和研究科学问题,在科研道路上取得长远的成就。

青基没申上,那就重整旗鼓去申请面上

对于许多有学术理想的年轻科研人员(青椒)来说,从博士阶段起便决定要一辈子深耕科研领域。然而,现实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青基)的道路往往充满挑战和挫折。即使如此,许多科研人员始终坚信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没有问题,即便一次次在申请青基的道路上折戟沉沙,他们仍然不放弃,重整旗鼓去申请面上项目。这种想法是否可行呢?很难,但并非没有可能。

1. 青基与面上项目的比较

国青基虽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要起点,但并不是唯一的机会。面上项目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手如云,申请者需要面对来自院士等顶级学者的“降维打击”。然而,正如一些青椒所言,只要科研实力足够强,即使没有青基的支持,也可以在面上项目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近年来,国自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一直高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0年,五年内获得过青基的申请人获得面上资助的概率从27.2%下降到20.88%。这表明,青基对面上项目成功率的影响正在减小

2. 成功案例的启示

在社交媒体上,有位2020年国自然面上项目的获批者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是湖南某大学的老师,连续5年申请青基未果。在外人看来,他的学术道路似乎已经断送,但他在2020年背水一战,成功获批面上项目。这个例子证明,只要科研实力足够强,即使没有青基,照样可以在面上项目中发光发热。

3. 青椒们的黄金时期

一般来说,28到45岁是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最强的年龄段。虽然35岁是申请青基的年龄限制,但这也是青椒们科研产出最丰盛的时期。对于那些想继续科研道路的青椒来说,申请面上项目虽然是无奈之举,却也是绝处逢生的机会。

4. 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

科研之路绝不会因为一次基金申请的成功与否而完全改变。只要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始终坚持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科研人员就能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越挫越勇,弯道超车,不是没有可能。没有在35岁前获得青基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获得国家科研基金的机会和参与科研项目的能力。

综上所述,青基没申上并不是科研道路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科研人员应当重整旗鼓,勇敢面对面上项目的挑战。正如那位连续5年未申上青基却最终成功获批面上项目的科研人员一样,只要科研实力足够强,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换个赛道继续跑,依然可以在学术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本文原文来自公众号:科奖指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