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代持股协议的法律风险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代持股协议的法律风险分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66law.cn/laws/305272.aspx

代持股协议作为一种常见的股权安排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本文将从实际股东和名义股东两个角度,分析代持股协议可能带来的风险。

实际股东可能面临的风险

  1. 无法直接行使股东权利

根据《公司法》,股东身份或资格的法定证明文件是公司的股东名册。实际股东虽然出资,但因为其姓名或名称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因此在法律上就不属于公司股东。实际股东若想行使其股东的收益权、表决权等权能,只能通过名义股东来实现。

  1. 权益可能受到名义股东侵害

名义股东对其名下的股份拥有处分权,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名义股东可能未经实际股东允许,就擅自对股权进行转让、质押等处分,或者行使表决权等股东权利,或者是不如实向实际股东转交股权收益等。这是实际股东所面临的风险中,最大且最不可控的风险。

  1. 未来股权转让的税务风险

即使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合作良好,未来解除代持股协议时,仍需面对股权转让的税务风险。税务机关通常不会认可“当事人存在代持股关系,股权并未发生变化”这一说法,实际股东需要为此缴纳一笔税款。

名义股东可能面临的风险

当实际股东出资不到位或出资有瑕疵时,名义股东需要对债权人承担补充责任。债权人根据公司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只能认定是名义股东出资不到位,有权要求名义股东补足出资。法律出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规定名义股东需要承担补充责任,在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实际股东追偿,但在一补一追之中,名义股东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等,都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耗。

结论

在代持股行为中,实际股东“有实无名”,不能“名正言顺”地行使各项股东权利;名义股东“有名无实”,会因为“身份空壳”而承担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代持股协议是否要签,企业和股东需要权衡各方利弊后,做出审慎决策。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