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江南地区区域范围划分方法研究
我国江南地区区域范围划分方法研究
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地理范围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清晰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本文主要选取区域经济、人口、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构建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正改变着人们使用地图的方式,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地图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可扩展性等诸多特点,其多样化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地图的不同的需求。通过电子地图设计来进行空间分析,对于解决许多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江南”一词在人们心中大多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在中国千年文化中,对于“江南”的定义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是从地理、行政,还是从气候、文化等方面,“江南”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变化和含义。而对于“江南”的变化及其地域划分,相关文章中仅有的文字描述,没有确切的地理区域划分。近年来,随着电子地图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研究区域地理变化和风貌是地图研究的一个方向。但目前通过电子地图系统展现“江南”风貌的系统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论文的研究对当今江南区域的划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江南地区的历史演变
在关于先秦和秦汉的古书中,江南地区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现今的湖南省、江西省以及湖北省的长江以南的区域。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则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主要以吴越地区位置为主。而在唐代早期划分了十道后,“江南”一词多用来表示“江南道”,其范围大致为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3个省份的全部以及江苏、安徽二省之南部地区。由于江南道范围过大,且其内部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在盛唐时期被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南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南迁,引起了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显著变化,更使得长期以来的人口重心彻底南移。
也有从“地文”方向把江南定义为以扬州、杭州、南京、苏州、上海为中枢首府的长江下游的大区域。而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世界江南地区的成熟形态,因此,有李伯重的“八府一州”之说是最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即江南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它的范围对应明清时期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和由苏州府划分出来的太仓州(八府一州)。本文在进行江南地区地理范围划分时,将研究区设置在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技术手段,从史料以及文献中提取关于江南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气候、地理描述以及行政规划、文化特点等信息,建立分析模型,描绘出江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象和变化。同时,结合信息和当今的地理数据,对现代江南地区进行地图重现。
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江南地区地理范围的影响因素权重。将江南地区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繁荣度、地形、水系综合起来的相似度)、准则层(繁荣度、地形、水系)和指标层(GDP、人口、坡度、与长江水系之间距离、与太湖水系之间距离等具体指标)。
研究结果与结论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研究区2021年的GDP指数、年末常住人口指数、地形坡度、到长江和太湖的欧式距离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加权叠加分析,最终得出当代江南地区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2021年的综合数据,当今的“江南”范围包括如今的安徽、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以及上海全市,这与《中国文化地理》中的狭义的江南范围大体相符合。
结语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是一种研究江南区域范围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不仅与传统认知相互印证,也为理解江南文化的地域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在水系的选取上仅考虑了长江和太湖水系的主干部分,对于一些支流和其他小型水系的影响未作充分考虑,这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原文来自《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