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提高小儿抗病能力的推拿手法推荐
秋季提高小儿抗病能力的推拿手法推荐
秋季是儿童疾病高发的季节,如何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话题。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激发孩子的自身免疫能力,具有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本文将详细介绍秋季提高小儿抗病能力的推拿手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
小儿推拿基本常识
适用年龄
小儿推拿一般适合用于0~6岁的孩子,尤其适用于半岁到三岁的小孩。6~12岁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每个穴位的推拿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力度大一些,可以配合一些成人推拿手法一起使用。
适应症
- 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婴幼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呕吐、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等;
- 泌尿系统疾病,如小儿遗尿、膀胱湿热等;
- 其他系统疾病,如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等。
禁忌症
- 急性传染病,如水痘、肝炎、肺结核、猩红热等;
-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极度虚弱的危重症及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病等;
- 各种皮肤病患处,及皮肤破损处如烧伤、烫伤等;
- 出血性疾病,如大便出血、尿血等;
- 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折早起和截瘫初期等;
- 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原则的疾病等。
推拿前的准备工作
- 稳定孩子情绪,避免过饥过饱;
- 营造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
- 选择适当的润滑介质;
- 摘除首饰,清洁双手;
- 搓热手掌。
推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明确诊断,选准穴位,必要时质询专业医师;
- 采用舒适的体位;
- 掌握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 用力均匀、柔和、轻快、持久;
- 根据小儿状态决定操作时间,不能强求。
推拿后的调理
- 适量补充温开水;
- 注意保暖,忌食生冷及发物;
- 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最后,小儿推拿虽有良效,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小孩或存在不予配合,也不会表达,因此必须耐心仔细,切勿操之过急。
小儿秋季调理推拿手法推荐
进入白露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凉,很多孩子一早起床睡眼朦胧就背上书包匆匆上学了,集体生活加上气温的改变,对孩子的身体素质是一段不小的考验,同时也为流行性疾病高发提供了条件。
想要宝宝身体强壮,抵抗病菌,今天就教大家一些简单可行的小儿推拿保健操,一起来“手”护小儿健康吧。
提高小儿抗病能力的推拿手法(一套)
擦胸
先用右手在胸部左右往返摩擦,再用左手在胸部左右往返摩擦,以皮肤微微发热为度。擦背
先用右手在背部左右往返摩擦,再用左手在背部左右往返摩擦,以皮肤微微发热为度。捏脊
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沿脊柱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7颈椎(大椎),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反复操作5次。摩腹
用掌心或四指并拢置于小儿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腹部5分钟。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分别在双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约一横指)按揉2分钟。推擦涌泉
用拇指分别从双侧涌泉穴(脚掌前1/3凹陷处)向足趾根部直推各200次。
针对体弱易感冒,或者有鼻炎病史的小孩,可再加2个手法:
揉迎香
以食、中两指或拇指分别在鼻翼两旁按揉1分钟。拿风池
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陷中,以一首拇指与食、中两指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共16次。
针对脾胃虚弱、食欲差、易腹泻的小孩,可再加1个手法:
- 推四横纹
四横纹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以右手拇指外侧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共400次。
以上保健手法可隔天进行1次,由于小孩皮肤娇嫩,特别敏感,因此使用推拿手法治疗、预防小儿疾病疗效较好,操作时必须耐心、轻柔、且持之以恒,切勿操之过急。同时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时必须结合中医理论,辩证施治,若遇小儿发病,一时拿捏不准时,必须及时就诊,避免延误诊治。
调理小儿脾胃的推拿手法
四横纹(或掐四缝)
掐之退热除烦;推之调中焦消食积。运八卦
顺运:能行能散,善开胸利气,化痰化积,用于胸闷、咳嗽、厌食腹胀
逆运:能降能平,对气逆之呕吐有效
顺运逆运配合:能调理气机,治二便不调,肝胃不和,寒热往来等清、补脾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这里的建议就是来回推,平补平泻。揉板门
运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疳积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胃经
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摩腹
调理气机,理气活血,健脾和胃,日常保健,顺逆合用对脾胃调理俱佳。
秋季整体都适用的小儿推拿
- 平推肺经:益肺润肺
- 补肺经:补益肺气,助肺气以防外感
- 揉内劳宫: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 揉二马:补元气、顺气散结、滋阴
- 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 顺运内八卦:宽胸理气
- 揉涌泉:引火归原,滋肾水,退虚热,除烦躁
- 补脾经:促进运化,补气益血
- 揉三阴交:养阴清热
- 按揉膻中:调中理气
- 揉足三里:补益脾胃
- 补肾经:补益肾气,肾阴阳双补
- 按摩肾顶:收敛阳气、固表止汗
- 横擦腰骶部:腰骶为命门所在,擦之透热,补肾阳
- 捏脊:升阳补虚、疏通经络、提高人体对抗外邪的能力
本文综合整理自东莞市中医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