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帝内经》痹论篇:痹病分析与法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帝内经》痹论篇:痹病分析与法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0/20/58516063_1123851405.shtml

导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痹论篇》专门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内容。痹病是一种由于邪风侵袭于人体肌肉骨节经络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痹阻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便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与发病原因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病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相合侵犯人体而形成的。根据邪气的偏盛不同,痹病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

痹病的分类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痹病(按发病部位)又可分为五种: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痹病的内舍五脏六腑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五体,若病邪久留不除,五体痹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日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日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日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日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日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痹病侵入五脏的症状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

  • 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
  • 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叹息,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
  • 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
  • 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
  • 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

痹病的治疗与预后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因为:

  • 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
  • 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
  • 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痹病的针灸治疗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五脏各有五输穴的输穴可取,六腑各有五输穴的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营卫之气与痹病的关系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营气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痹病的症状表现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痹病的症状表现多样:

  • 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
  • 不痛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没有知觉。
  • 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
  • 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侵犯阴气,所以出现热象。
  •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痹病的特殊表现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甲乙经》作急),逢热则纵。

痹病的特殊表现:

  • 发生在骨则身重;
  • 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
  • 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
  • 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
  • 发生在皮肤则寒冷。
    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