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尾骨到颈椎:儿童捏脊疗法的正确操作与功效
从尾骨到颈椎:儿童捏脊疗法的正确操作与功效
捏脊疗法是中医传统保健方法之一,通过刺激背部的督脉和两侧的俞穴,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的效果。对于儿童而言,捏脊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还能促进生长发育。本文将详细介绍捏脊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捏脊
捏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按摩方法,通过在脊柱两侧的肌肤上进行捏拿捻动,刺激背部的督脉和两侧的俞穴,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培补元气,从而帮助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进而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让孩子能够少生病、多长高!捏脊在健脾和胃等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所以又称“捏积”。
东晋时期道医葛洪在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治疗方法,可谓是记载中最早的捏脊法。此后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地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捏脊疗法。
首先,捏脊是有方向的!通常我们用于给孩子保健、促进消化和生长发育的捏脊是从尾骨开始往上捏至颈枕后,叫做上捏脊,千万不能捏错方向了!
捏脊主要作用于督脉和两侧的膀胱经,督脉是从尾骨末端的长强穴,沿背部脊柱上行至头部。督脉主一身的阳气,根据经络按摩的原则,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自下而上捏是顺经,是补阳气,可温肾健脾。对于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就会增强,脾胃也会变好,所以可以治疗疳积、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咳喘、夜啼、消瘦等症状。
而下捏脊的顺序,跟上捏脊正好相反,是从颈部的大椎穴一路向下捏至尾骨末端长强穴。下捏脊有清热泻火,通便的效果,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热和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的保健。
捏脊的具体方法
- 让孩子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 捏脊者双手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从孩子的肛门后上三到五厘米处的长强穴开始挟持肌肤,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沿脊柱向上推移。
- 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 第一至三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然后用右手指尖贴脊柱向下抹至尾骨,接着双手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下一遍。
- 第四至五遍:为了加强刺激,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下提一下,一直捏提上去到大椎再下来。
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学习捏脊,更加直观:
什么时间捏脊合适,要根据孩子的体质和捏脊想要达到的功效而定:
上捏脊:上捏脊一般用于保健,升阳,调理脾胃,最好在孩子起床、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升起的时候给孩子捏脊,孩子的阳气也一起升起,以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此时捏脊效果更好。
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试着用捏脊来唤醒孩子,孩子刚醒来不愿意起床时,让他趴在床上让爸爸妈妈抚触一会儿,很温馨很美好!
其他时间要在饭后两小时以上、孩子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容易阳气过盛,导致孩子烦躁不安睡不着。
下捏脊:下捏脊一般用于清热泻火,在下午的时候给孩子捏,效果很好。
一般一次捏脊三到五遍,隔天捏一次即可。
捏脊注意事项
捏脊最适合6个月以上和7岁以内的孩子。
6个月以下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出现皮肤损伤等多种不良后果,所以月龄较小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捏脊。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了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可以涂上婴儿油后轻柔地从下往上轻推脊背,帮助孩子调理脾胃。
较大的孩子和成人其实也都可以捏脊,一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只不过大龄孩子和成人皮下脂肪较厚,被捏的痛感也较强,捏脊者的手指也比较累。但是如果身体有需要,孩子忍着痛、爸爸妈妈们受点累也要捏!
其他还需要注意的有:
- 再次强调,捏脊的方向要对,日常保健一般用上捏脊,退内热用下捏脊。
- 捏脊时室内温度需要适中,捏脊中途尽量不要停止,以免孩子背部着凉。所以,夏天捏脊最好最方便,赶快给孩子捏起来吧!
- 脊柱部位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捏脊。
- 捏脊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 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匀,中途最好不要停止,开始做时手法要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孩子慢慢适应,以免痛疼让孩子产生排斥。提捏不可拧转,捻动前进,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 不宜每天都进行捏脊,隔天捏即可。但需要长期坚持。
- 冬天不宜捏脊。冬天要藏,捏脊容易阳气外泄。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大家一定注意。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