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那么多人民公园,为什么她是第一?
全国那么多人民公园,为什么她是第一?
在广州,有一座公园见证了城市的百年变迁。它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广州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第一公园"到"中央公园",再到今天的"人民公园",这座公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广州人民公园大门 图源小红书@莫老爷也有春天
许多城市,都有一座“人民公园”。在全国数百座人民公园中,广州人民公园,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广州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座城市“人民公园”的改名史,就是这座城市的换代史。在民国时,这是“第一公园”,又叫“中央公园”。而将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座城市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标志。
曾经,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花园都市”理念,在广州的这座人民公园中得到了体现和实践。这里,不仅是市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好去处,也是广州城市百年历史的象征。
中国公园史原点
1918年,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就在全国率先进行市政改革,拆城墙、开马路、建公园成为当时三大首要目标。前面, 我们写了拆城墙和开马路,今天我们来讲讲建公园。
点击回顾:
《广州有西关,为什么少见人提东关南关北关?》
《长堤大马路,广州市民citywalk的百年始祖》
1918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广州市市政公所选定清代巡抚署旧址建设“第一公园”。“第一公园”建成后,在1925年改称“中央公园”。
当时的广州第一公园 图源:网络
这座故址历史悠久,位于广州老城的中轴线。元代,此处曾是广东道肃政廉访使署;明代,这里是都指挥司署及南明绍武王宫;清代,这里是平南王府及广东巡抚署的原址。
清代广东巡抚部院 图源:网络
把一座历史上的封建官家之地,改为供民众休息娱乐的公园场所,是广州城市建设与民主思潮的一大进步。
广州人民公园牌匾 图源:网络
在中国的造园史上,这座“第一公园”也具有开创地位与典范价值。它是近代广州的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公园布局为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呈方形几何对称形式。如今,广州人民公园北至东风中路,南达中山五路,西至连新路,东至吉祥路,面积为4.46公顷。
在设计布局上,公园内轴网清晰,南北向主轴上设计观音水池、音乐亭等景观核心节点,划分园林纵向空间层次。
公园前的“龙形玉佩” 图源:网络
人民公园门口的广场上静静躺着“龙形玉佩”,以黑金刚砂花岗岩和精铜构成,重量足有3吨,雕琢着岭南的纹样。
音乐厅 图源@莫老爷也有春天
公园中,还有一个音乐凉亭。这座亭子用了西方的罗马石柱,既有西方古典的理性对称,又有中国古代凉亭的建筑形式。
广州人民公园古典秩序美感,背后隐藏的是理性的设计逻辑。建筑师杨锡宗借鉴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采用中轴对称的几何图案式布局,营造简洁、明朗、华丽的园林空间。
华丽古典的设计风格,让广州人民公园明显区别于讲究曲径通幽的中国古代园林,广州的市民生活焕然一新。
公园往事
我们常在广州地铁听见的“公园前”,说的就是广州人民公园。这里的历史不至于久远到“公元前”,但一定有“百年前”的痕迹。走进这座公园,宛如走进一条百年时光隧道,往事历历在目。
1921年10月12日,广州第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开幕式上“市民到者二十万人”;
1924年3月8日,广州妇女首次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是中国妇女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开端;
1924年11月12日,两万广州市民在公园集会,送别孙中山北上;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人民公园成为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军与敌军的一个战斗阵地;
1929年广州第一家广播电台在这里设立;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公园北面的府前路举行了解放广州入城仪式,20万市民在此夹道欢迎。
广州中央公园播音台 图源:网络
除了这些民国时颇具政治意义的历史转折,人民公园还有一些遥远的趣事。民国时,这里曾经有一名“讲古佬”潘生,在讲古台上讲述自编的故事,人们只需交一角钱,即可听至完场。
1946年夏天,抗战胜利后,广州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大象。这头大象原本生活在滇缅公路附近,后来被远征军将领孙立人的部下捕获,并被带回广州人民公园进行豢养。
无论是国语还是粤语,“象”都与“祥”、“羊”谐音,在广州人心目中,大象同样也是吉祥的象征。大象的到来给当时的公园带来了生气,每天来园围观大象者川流不息,好不热闹。
根据当时的游客回忆,大象很通人性,游客近距离喂食甘蔗、香蕉、水果等,叫它多谢,大象会屈一下前肢。管理大象的是一名中年男子,穿着旧军服,每天几次用竹扫把给大象扫背,大象会坐下来。
然而可惜,没多久,这头大象就被送走了。
那个建公园的人
设计第一公园的杨锡宗是孙中山的香山翠亨老乡,1918年他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归国,首作就是这座公园。作为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 ,杨锡宗的一生,设计过许多近代广州重要的建筑作品。
为什么广州有这样一批既具西方古典风格,又有中国固有风格的建筑?这离不开民国的时代号召。民国时,中国面临从传统封建国家转向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建筑体现民主政治的诉求成为建筑设计面临的新课题。民国的建筑师常采用西方古典复兴的建筑设计风格,来体现民主共和的理想。
文化民族主义方面,建筑设计领域也积极响应民族“固有精神”的号召, 建筑设计师将传统建筑样式用在官方建筑上,被称为“中国固有式”建筑。
杨锡宗先生 图源:广州市档案馆
杨锡宗与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吕彦直同为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的大学同学。他们赴美留学的年代早于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建筑师留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920年代。
康奈尔大学合影 左吕彦直、右杨锡宗
吕彦直在广州留下最重要的作品是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而杨锡宗给广州留下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新亚大酒店、华工百步梯、国立中山大学入口石牌坊等。
凯旋门 图源小红书@达Hugo
这些既注重古典和传统,又带有理性的设计思维和艺术审美的建筑,和当时西方“布扎”建筑教育有关。“布扎”译自法语 Beaux-Arts,即美术的意思。美国的布扎建筑教育源于19世纪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并形成美国自己的特色。
杨锡宗设计的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 图源:网络
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国立中山大学入口石牌坊 图源小红书@Elentirmo
今天在广州,你还可以对比着看吕彦直和杨锡宗两位民国大建筑师的作品。“中国固有式”最早的两个标志性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国家政治意义的项目——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与杨锡宗大学毕业后因参加“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两个项目的方案征集活动而同台竞技。吕彦直获得这两个项目的方案设计一等奖,杨锡宗分别获三等奖和二等奖。他们的切磋,在今天仍散布在广州的城市角落。
资料参考:
《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彭长歌
《美国布扎教育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影响 *——以康奈尔大学吕彦直、杨锡宗为例》薛颖
《人民公园,何以伟大》陈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