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学生拒学现象研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学生拒学现象研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UDTNR1052100BV.html

近年来,中学生拒学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一项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研究,通过对7名拒学中学生及其父母的深度访谈,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研究发现,拒学并非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涉及个人特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新事物影响以及精神医学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研究背景

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从不想学到不想活”的青少年心理议题频繁见诸报端。2020年春季学期因疫情采取线上教学模式后,许多学生出现拒绝上学的情况。拒学不仅困扰着青少年自身,也给家庭带来极大困扰。研究表明,在中国,精神科门诊中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儿童占寻求心理咨询儿童的5%,且拒学青少年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广州市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小学生拒学行为检出率为22.5%,其中初中阶段约1/3的学生有拒学行为,高中阶段更是高达37.6%。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通过网络发布招募海报,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了7位在北京拒学在家达到一个学期及以上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的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累计访谈时间1634分钟,访谈录音共转录文本40万字。同时,还收集了日记随笔、个人朋友圈等实物资料,为每位研究对象整理了个人档案。

研究发现

通过跨个案分析,研究团队总结出影响中学生拒学的5个核心主题和17个亚主题:

1. 特质鲜明的青少年

  • 人际敏感:许多拒学中学生具有敏感的特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
  • 完美主义:拒学学生往往追求完美,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这种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拒学。

2. 压力重重的校园

  • 残酷的竞争与学业压力:作业、考试贯穿整个中学阶段,成绩、排名不停地鞭策着学生努力。
  • 高压高控的管理风格:学校高压力、高控制的管理风格让学生难以接受,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当前的教育制度并不适合自己。
  • 面临危机的师生关系:许多拒学中学生在拒学前都与老师的关系存在危机,如被误会、被针对。
  • 倍感受伤的同伴群体:有些学生在班级里没有归属感,可能遭遇同伴排斥或欺凌。
  • 返校复学的重重障碍:很多学生尝试复学时,会面临老师的过度关注、学业跟不上、学籍管理限制等困难。

3. 环境糟糕的家庭

  • 矛盾重重的父母关系:部分拒学中学生的父母关系矛盾重重,家庭氛围紧张。
  • 愈演愈烈的亲子冲突:拒学学生与其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
  • 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累积的负面情绪会无形中影响孩子。
  • 纠结复杂的二胎家庭: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二胎的到来会让父母更多关注幼孩,老大容易被忽视。
  • 混乱失调的家庭功能:许多家庭呈现出“消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和失控的孩子”模式。

4. 利弊难辨的新事物

  • 网络与手机:手机在当今社会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但对青少年来说,过度使用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 电竞游戏:电子竞技被列为体育运动后,催生了很多学生的电竞梦,但这也可能成为拒学的诱因。
  • 偶像练习生:近年来,练习生节目让艺术之路变得充满诱惑,但家庭往往不支持这种选择。

5. 精神医学问题

  • 抑郁状态:超过一半的拒学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有的在拒学前就被诊断为抑郁症。
  • 焦虑状态:一些学生虽未确诊,但存在社交焦虑等问题。

理论模型

研究构建了一个“推力”与“拉力”之下的拒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压力重重的校园是拒学发生的推力,将学生从学校推开。
  • 利弊难辨的新事物是拒学发生的拉力,吸引学生远离校园。
  • 环境糟糕的家庭是拒学发生的温床,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
  • 特质鲜明的青少年是拒学发生的易感人群,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 精神医学问题与拒学问题交织在一起,但拒学不等于一定有心理障碍。

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拒学现象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过度竞争与内卷带来的成年人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会传导给青少年。此外,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泛滥的网络游戏、不良信息极易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建议建立“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拒学干预机制:

  • 学校:重点关注有不到校行为的学生,解决校园欺凌及不良师生关系等问题,与家长保持定期联系。
  • 家庭:调整养育方式,留意青少年的行为、情绪、认知、身体异常,及时向学校反馈。
  • 社会:提供心理热线、心理咨询服务等专业支持。
  • 医院:诊断青少年是否存在身体、精神疾病,必要时给予及时治疗。

结语

中学生拒学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干预。通过建立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机制,可以为拒学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原载于《社区心理学研究》2023年第2期,原标题为《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中学生拒绝上学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