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浅谈汉代政治生活中的大司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浅谈汉代政治生活中的大司农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2CUAQ1T05564TV4.html

大司农作为汉代的最高财政长官,直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地位显赫权重一时。它在汉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拥有非常超然的的地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它以非常有限的耕地数量养活了大量的民众。从先秦时期开始,国家就开始关注农业方面的管理,并且由此生发出了许多的生产模式和财政政策。早期的井田制,春秋的初税亩、铁犁牛耕的农业模式等都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完善农业赋税征收而制定出来的。一直到了清代,国家官方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农业方面的治理。以至于甲午战败后,民间为了讽刺时局传出了“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对联,上联嘲弄的是时任大学士的合肥人李鸿章,下联讽刺的就是户部尚书常熟人翁同龢。联中提及的“司农”一词就是我国古代负责农业经济的官员,最早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的大司农一职。它在汉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拥有非常超然的的地位。其具体的情况如何,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大司农一名最早是在武帝时期出现,在秦代这一官职称为治粟内史。据《汉书》记载: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
在汉代初年,这一官职并不突出,只是诸卿之一,以至于史书中都没有留下出任过治粟内史一职的具体人物。这一官职具体负责管理“天下钱谷一岁出入”。根据西汉的财政制度来说,分为国家财政和帝室财政两部分。国家财政由大司农负责管理,帝室财政由少府管理。帝室财政中主要是皇帝和贵族的封邑收益和园池苑囿的总体产出,用这部分来负责皇室和贵族的日常开支。而国家财政则包括了天下的土地赋税收入,国家官方粮食的储存、管理和运输。此外,丈量规划土地、兴修水利、统筹国家铜铁开采和冶炼等事务也是由大司农主理。简单来说,大司农负责的就是“食”、“货”二字。也如同《汉书·食货志》当中记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国家赖以立足,百姓赖以生存,可以说是诸卿当中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官员。

赋税是大司农负责的重点领域,汉朝的总体赋税额度很低。在汉高祖时期为了尽快恢复民力,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从此之后,国家财政就和帝室财政正式分离,国家的赋税完全用于国家建设之中。汉景帝时期更是由“十五税一”改为了“三十税一”,这部分也是由当时的大农令后来的大司农出面向地方上收取。武帝继位后,由于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增多,大司农就成为了军方后勤支援的最高长官,负责军需物资等一应物品的筹措。有时,大司农甚至要还要亲自披甲上阵,跃马扬刀,这应当就是为了要确实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比如汉武帝建元四年,“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这场战争虽然以越人投降结束,但是可见当时的大司农地位已经有所提升,可以自领一军驰骋沙场。而且,韩安国很快就被提拔成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此次之后,大司农一职便成为了升迁三公的终南捷径。之后昭帝时期的杨敞就在昌邑王登位前就是在大司农的位置上先后出任了御史大夫和丞相。之后的魏相也是在宣帝时期拜为大司农,后来迁御史大夫。数年后,取代韦贤为丞相。成帝时期的硃博出任大司农时有小错被贬为犍为太守,哀帝继位后起家复为光禄大夫,迁为京兆尹,数月超为大司空,最后取代孔光出任丞相。哀帝时期的王崇也是在大司农的位置上迁左将军,后来又成为了大司空。种种情况都表明,这一职务的政治地位在西汉中期之后不断提升。多位大司农得以跻身三公,甚至出任丞相领导百官,主理朝政。

到了东汉时期,这种情况也被保留了下来,并有所增强。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以太仆赵熹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
明帝永平十二年以大司农牟融为司空,十六年以大司农王敏为司徒。
章帝时期,大司农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前后三任太尉都是在大司农位置上被提拔起来的。
建初六年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太尉邓彪罢,大司农郑弘为太尉。
元和三年夏四月丙寅,太尉郑弘免,大司农宋田为太尉。
和帝时期,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也被一直延续了下来。
永元三年八月辛亥,司空任隗薨。癸丑,大司农尹睦为太尉,录尚书事。
永元十二年,九月戊午,太尉张酺免。丙寅,大司农张禹为太尉。
永元十四年十一月癸卯,大司农徐防为司空。
安帝元初元年,大司农山阳司马苞为太尉。
顺帝阳嘉三年,大司农南郡黄尚为司徒。
汉安元年,大司农胡广为司徒。
冲帝建康元年,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桓帝建和元年六月,太尉胡广罢,大司农杜乔为太尉。
建和三年,大司农河内张歆为司徒。
延熹二年,大司农黄琼为太尉。
延熹三年,司徒盛允免,大司农种暠为司徒。
灵帝中平元年,大司农张温为司空。

凡此种种,都证明东汉时期历代天子都非常看重大司农一职,由大司农出任太尉或司徒几乎已经成为了惯例,大司农已经成为了三公的实际候补队员,仕途一片光明。直至汉末,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由大司农直升太尉,可以说这样的情形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

为何大司农会如此炙手可热?
在汉武帝之前,史书中几乎找不到治粟内史(大司农)的相关事迹,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从汉文帝时期,这一职位才逐渐开始发迹。主要就是由于西汉的财政政策中有所增添,无形中增加了大司农的权重。这就是汉文帝时期的纳粟拜爵政策。众所周知,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纳粟拜爵政策才得以积累起来的。这一政策最早是晁错向汉文帝提出的方略,根本思想就是:“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自此之后,入粟六百石可以封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明码实价。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库才可以得到大量的补充,数年之后国家就已经非常富足,因而到了汉景帝时才可以改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也正是得益于这项政策,大司农手中所能够掌握的财富和权力也不断增加。在汉武帝需要大量军饷后援的时候,大司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大司农职权的变迁对于后世的影响
大司农作为汉代的最高财政长官,直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地位显赫权重一时。不过到了汉代末期,国家的财政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中的度支曹衙之中。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各方都在国家体制内设立了大司农,但是权力却被不断削弱,渐渐成为了管理天下粮食仓储和运输的司农卿。而尚书省的职权却在不断扩大,三省六部建立后,国家财政大权全部被度支尚书掌握。而后又改称民部尚书,唐代建立后才正式称为户部尚书,并一直延续到清代。这就是晚清的户部尚书翁同龢被称为司农的原因。

综上所述,大司农自汉武帝时期正式定名,主管天下粮谷。由于汉文帝时期的纳粟拜爵政策使得大司农直接掌握了天下的财政命脉。并且随着汉代的财政出现问题,大司农的位置也显得越发重要。到了东汉时期,大司农成为了三公集团的第二梯队、候补队员,由大司农晋升为三公的多达十数人。可见拥有掌管天下财政的经历也成为了跻身三公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大司农一职变得炙手可热。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司农头上的光环也逐渐暗淡,权力被尚书省所夺。尚书省户部建立后,大司农彻底沦为二流官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曾经的国家最高财政长官,大司农为汉代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中华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