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青团,不春天|又到一年青团季
无青团,不春天|又到一年青团季
又是一年清明时,青团飘香正当时。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青团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从古至今,青团以其独特的翠绿色泽和香甜软糯的口感,成为了春天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抹翠绿,
香甜不腻。
无青团·不春天
如果只能选择一种声音代表春天
那必然是鸟鸣
如果只能选择一种颜色代表春天
那必然是翠绿
如果只能选择一种食物代表春天
那必然是“青团”
青团宛如一位婉约的少女
静静地绽放在江南家庭的餐桌上
“一抹翠绿,香甜不腻”
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而对于老上海人来说
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段记忆的延续
李守白-水墨小品-《青团》2018年
白居易诗云: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江南人把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当春风拂过每一寸乡间田野,那绿色就扑腾扑腾地冒出来了。将最嫩的艾草捣烂为汁,和粉揉团捏壳,封印豆沙、蛋黄等馅料,蒸熟后抹一层油,这出笼后的青团啊,油绿如玉,锃亮一新。四月的江南烟雨朦胧,吃了青团,春天才算圆满。
青团俗称“青圆子”,从前唯清明前后才有,所以也叫“清明粿”,是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青团和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事。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诗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其中所说“百五”,是指冬至过后105天为寒食。顾禄的《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青团在各地叫法不同,比如说上海宁波一带叫青团,杭州一带叫清明团子,而在贵州青团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区,青团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种糯米、粘米糕点的统称。
而除了各地称谓不同,青团在形状上也有些大同小异。有饼状、饺子状的,如果有人问,“正宗的青团是怎么做的?”估计能收到100个答案,这些答案都来自长辈的手艺里。
青团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号,南方地区仅就青团一样,内馅就有好些个“变种”。然而不论这些馅料怎么改变,总的来说还是分为甜馅或是咸馅。
甜馅最常见的是豆沙和芝麻白糖。咸馅则以春笋、荠菜、马兰头、咸菜、豆干、香菇、豆腐、肉丁、油渣等食材为代表排列组合,拌以猪油,吃起来十分香润。
青团的绿,来自江南的艾草。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艾草生于初春山野,到野地里一蓬蓬刈下来,细细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和上筛得均匀的糯米粉,便揉出一团春天最浓烈透彻的香。
使用艾草制作青团,颜色深绿,不仅带有淡淡中药味的艾香,还有辟邪去秽招纳百福之意。
当然,如今市场上的青团变换无穷,也有用菠菜汁、抹茶粉制作的青团,香味不同,各取其色。
吃一口清明团子,品一口故乡情怯。
因时而食,是中国人擅长的一件事。中国人习惯将情感融入食物当中,让食客感受从舌尖到心间的美味关系,让人尝到幸福的味道。
比如宋徽宗在北虏期间,清明时见到北方野间生长的茸母,触景生情,于是吟诗一首:“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凉。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国势衰颓,一国之君沦落异乡,为臣子为奴仆。
一样的茸母,做出来的青团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本文原文来自“守白艺术”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