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自然驿站 首发丨秘境墨脱,大地行旅、由此出发!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驿站 首发丨秘境墨脱,大地行旅、由此出发!
中国国家地理首个自然驿站“秘境飞羽”在墨脱县莲花公园广场正式落地。这座融拍照打卡、科普导览、休憩停留、AI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调小型公共建筑装置,不仅为墨脱增添了一处新的文化地标,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
一处空间 无限可能
长久以来,墨脱一直都是一个富于神秘色彩的名字。"藏东南的世外秘境"、"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中国最晚通公路的县"……每一个标签,都让这处位于藏东南的秘境愈发令人心驰神往。
位于南迦巴瓦峰下,身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之中,7782米的海拔高度和得天独厚的气象条件,不仅造就了雪山和雨林共存的奇观,也让墨脱成为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这里栖息着超过500种鸟类,几乎占据我国目前全部鸟种的三分之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墨脱也因此成为观鸟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在墨脱的首个自然驿站"秘境飞羽",便是以当地的珍奇鸟类为主题,通过科学+艺术的方式转化和互动,让这些美丽的生灵被更多公众认知。
墨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继承相信: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沟通衔接,依托"秘境飞羽"自然驿站,积极探索发展墨脱的极致自然和交旅融合产品,促进旅游形象提升,推动开启墨脱旅游的美丽新篇章。
红色基调和方框造型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品牌标识"红框",侧面框架形成字母"C"寓指CHINA的首字母,"秘境飞羽"自然驿站外观简约而醒目。纯白色的鸟类3D打印自然艺术模型跃然其间,头顶是镂空的飞鸟造型,嵌入内置照明,夜间这些飞羽就会被"点亮"。脚下镶嵌黑颈鹤的脚印足迹,每一处角落都呈现出鸟儿特有的灵动生趣。
从墨脱的数百种鸟类中,"秘境飞羽"自然驿站精心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鸟类:神秘罕见的棕颈犀鸟、会"变身"的红腹角雉、有着彩虹般绚丽色彩的棕尾虹雉,以及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生长繁殖的鹤类——黑颈鹤,图文并茂、物理互动等介绍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栖息环境、习性特征。
和犀鸟比身高
除了生活在墨脱山地雨林的棕颈犀鸟,我国还有四种犀鸟,分别是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白喉犀鸟,小朋友可以和与实际大小相同的几种犀鸟比一比身高。
犀鸟的繁殖过程
在上方树冠中的树洞模型和四幅图画里了解到犀鸟奇特的繁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挑新房"、"关禁闭"、"我养你"、"出关啦"。
3D打印犀鸟模型
自然驿站外面的几只白色鸟模型,形态取自棕颈犀鸟,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展示犀鸟灵动的瞬间。
高原精灵黑颈鹤
抬头向上方看是在海拔5000m左右飞过的黑颈鹤的剪影和摄影照片,在照片的旁边我们还设计了一处迁徙互动模块,选取了黑颈鹤飞越千山,从青海湖区域迁徙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的路线。
黑颈鹤顶部照明灯
自然驿站内顶部的照明灯的形状取了黑颈鹤飞过天空的剪影,仿佛抬头看鹤群飞过。
黑颈鹤脚印铺装
自然驿站内的铺装采用塑胶材质,嵌入金属的黑颈鹤脚印,让人们探寻黑颈鹤的踪迹。
"红腹角雉"变装秀
生活在海拔2000m左右的红腹角雉,雄鸟在求偶季节会上演一场变身秀,我们用手绘的方式展示了红腹角雉变装前后的样子。
"九色鸟"棕尾虹雉
驿站通道的尽头则是身披"彩虹"的棕尾虹雉,它身上如此绚丽的色彩密码是结构色,在摄影照片的旁边可以探究羽毛结构色的原理。
声音互动
在红腹角雉和棕尾虹雉之间,还有一处声音互动模块,我们选择了墨脱六种叫声各异的鸟类,按下按钮,你就可以聆听到它们各具特色的声音。
鸟浪艺术装置
除了珍稀鸟类,自然驿站还特别呈现了一场人们"触手可及"的自然现象:"鸟浪"。鸟浪,又称为混合鸟群,是不同种类的鸟出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并大致朝着共同方向移动觅食的现象。"秘境飞羽"驿站特别设置了一组艺术化装置,让人们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鸟浪"。并通过2处镜像处理,将山河之美映射在镜面之上,营造出人在景中,景观入画的错落感。
通过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联动和AI技术的植入,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公众对于探索自然的热情。2天时间,2000多人通过扫码参与的方式,为守护黑颈鹤、枯叶蛱蝶等物种助力。
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到,平均用户停留时间超过了1分35秒,相较于平均30秒的黄金浏览时间,自然科学的吸引力令人惊喜。其次,有85.6%的用户选择了保存海报和朋友圈分享,因为加入了AIGC创作体验,长按保存次数达到4.5次/人。为了了解不同的鸟类物种,用户会反复进入界面,并分别体验户外感或科学感的变装。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体验补充,对于后续自然驿站的产品开发,也给予了很好的启发。
融入自然 和谐共生
对于自然,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向往。当探寻诗与远方变得越来越便利,人们在游历山川、欣赏风景的同时,对于自然的求知欲也日益高涨。引导公众科学地认知自然、关心自然,进而保护自然,将体验科学深度融入文旅开发,实现双方共赢,正是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旗舰产品模块,自然驿站首先是体验科学和接触自然的载体。每一处自然驿站的科学内容素材,都来自中国国家地理专业的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或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系统梳理,经过创造性转化,呈现为不同主题的创意策划、互动设计,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从策划设计到制造安装,自然驿站还秉承着一个重要的原则:对自然的"最小干预"。大自然很挑剔,把好的内容表达出来,同时不破坏整个自然的氛围,对设计有着极高的挑战和要求。因此"自然友好"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营地跟不同的合作伙伴共同创作时,最为关注的一个契合点。
不同地区的自然驿站会根据需要邀请对该区域有深刻理解的设计师、建筑师参与设计共创,力求在保持自身标识性特色的同时,和谐融入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而在建造方式上,自然驿站采用整体制作、标准生产、组合安装的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3D打印等技术,同时部分使用废旧回收材料,在开发、生产、使用全过程中尽量实现节能减排,将自然友好理念和低碳环保技术融入到产品中。
简约易组装的结构,让驿站拥有十分丰富的拓展性。当然,随着二维码扫码、AI互动等模块的不断丰富,以及嵌入自动售卖机等模块开发,未来自然驿站还将承载展示和销售文创产品的综合功能。随着不同主题的自然驿站串点成线,还可以串连一个区域内的完整科学旅行线路,提供可持续、系统化的体验。
探索之路 步履不停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自创立之初,便致力于从传媒出发助力内容驱动型文旅,打造有地理文化内涵、能呈现中国之美的本土文旅IP。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已经形成了一套阶段性的方法论和产品谱系,能够因地制宜为文旅目的地提供兼具知识性、可玩性、环保性,支持长期可持续更新迭代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依靠中国科学院强大科研资源和数据储备,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数十年科学传媒的经验,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团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舟山嵊泗列岛、新疆喀什等地域的自然资源价值开展了深度挖掘和梳理,并以解读手册、白皮书、立体书等形式呈现精华内容,既可作为导览参考,也能带回家中反复欣赏阅读。
墨脱县委常委、副县长孟建华主持启用活动,并现场深度体验了秘境飞羽时指出,墨脱文旅资源优渥,旅游的交通条件也在日益改善,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增加游客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自然驿站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结合分析报告和实地考察调研,团队还为不同代表性区域的文旅目的地量身定制科学游览线路,设计专属导览体系,包括地图、指示标识、手卡等,并打造不同主题的自然驿站、自然体验中心,完整地串联有价值的资源点位,提供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入的互动体验。目前除墨脱的"秘境飞羽"外,自然驿站也将会作为交旅融合的产品实践,在我国其他代表性的自然区域内,以最为适合当地的设计形态逐步推动和落成,自然影像馆和自然探索基地等也将在今年逐步呈现在公众面前。
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同时拥有极其丰沛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文旅产业有着亟待挖掘的巨大潜力。如同探索自然一样,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也将在体验科学与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自我升级迭代,辅助人们认知璀璨而多元的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