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自我攻击"?心理咨询师教你这样应对
陷入"自我攻击"?心理咨询师教你这样应对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自我否定和批判的负面情绪中,甚至产生"自我攻击"的行为。这种看似自我伤害的现象,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将为您揭示"自我攻击"背后的真相,并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
所谓"自我攻击",即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在巨大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陷入自我否定和批判的负面情绪中,认为自己"很没用"、"一无是处"、"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从而产生回避、退缩,甚至"自我攻击"的行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在以往心理咨询案例中,不少有"自我攻击"倾向的来访者,无法去学校、公司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严重时出现撞墙、拍打自己、割伤自己等行为。而这看似自我伤害的背后,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人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激发主观能动性,最终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带来恐惧、自责等情绪,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例如,一位舞者因为受伤而无法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转行投入影视表演行业却获得了成功,弥补了原本无法跳舞的缺憾,这被称之为"补偿机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这位舞者陷入自我谴责,总是想着"我的腿废了,再也不能跳舞了"、"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费了"、"我的人生完了,没有意义了",那就会终日以泪洗面、自暴自弃。
可见,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当你意识到,"自我攻击"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自我防御",且可以通过其他"心理防御机制"来替代"自我攻击"时,会不会感觉轻松一些、看见希望了呢?
王晓霆建议:"生活中总有不可控的事,会让人有一种'无力感',但我们要告诉自己:这并不是因我而起的。我们无需用'自我攻击'的方式去试图摆脱这种'无力感',因为任何感觉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照见我们内心的需求,尝试与它们相处、和解,才能慢慢获得一种真实的'掌控感'。"
专家简介:王晓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