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小知识
颈动脉狭窄小知识
颈动脉狭窄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可导致脑缺血甚至脑卒中。本文将从定义、病因、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法、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知识。
名词解释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少见病因还有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
当颈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即在颈动脉壁内膜形成分散的粥样斑块,发展形成动脉受累部的环形狭窄,即为颈动脉狭窄,其可造成血流障碍,相关的器官组织发生缺血甚至坏死。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卒中即脑中风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硬化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有些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
最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起始段,此外,还有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等部位。
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①颈动脉狭窄好发于60岁以上的男性,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另外TIA、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冠心病尤其是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的患者以及体检中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者更易患颈动脉硬化;
②体检时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
③通过临床表现和无创辅助检查多可诊断颈动脉狭窄,但DSA仍是不可缺少的确诊和制订方案的依据。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当颈动脉狭窄不超过管腔50%时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颈动脉狭窄超过50%,患者会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临床上依据颈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1.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1)脑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矇、视物模糊、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嗜睡、失眠、多梦等症状,还可引起眼部缺血表现如视力下降、偏盲、复视、角膜白斑、白内障、虹膜萎缩、视网膜萎缩或色素沉着、视盘萎缩、静脉出血等。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的局部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
多由于斑块或血栓脱落导致,常表现为眩晕、黑矇等,严重者可有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这种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一般发病后24h内自行缓解。俗称小卒中或小中风。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3)缺血性脑卒中:多因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导致,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颈动脉狭窄一旦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接受仔细检查和预防治疗。
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辅助检查
凡是具有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或者已经有过上述介绍的小中风等症状发生的患者,均应及时进行颈动脉检查。颈动脉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颈动脉超声
为目前首选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安全和费用低廉的特点。它不仅可显示颈动脉的解剖图像,测量颈动脉的直径和内膜厚度,而且还可显示动脉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动脉内血栓,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在95%以上,是目前诊断颈动脉狭窄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2.磁共振血管造影
该方法准确、直观、可靠、无痛苦,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情况,还能重建颅内动脉影像,清楚地显示整个大脑内的动脉情况。MRA可以准确地显示血栓斑块,有无夹层动脉瘤及颅内动脉的情况,对诊断和确定方案极有帮助。磁共振颈动脉血管造影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检测出95%以上有高度危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3.CT血管造影
是一种非损伤性血管造影技术。该检查的优点是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多用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该技术已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得到较多应用,但该技术尚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加以完善。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此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颈动脉狭窄度的测定方法形成的最确切检查方法。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且费用昂贵,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采用,故不是普查、初诊和随访的常规方法。但该检查可以详细地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了解并存血管病变,能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最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依据动脉造影结果,国际上常用的测定方法有2种,
即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NASCET)
标准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collaborators Group,ECST)标准。
NASCET狭窄度=(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内径)×100%
ECST狭窄度=(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颈内动脉膨大处模拟内径)×100%
上述两种方法都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
(1)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
(2)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
(3)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
(4)完全闭塞。
其他还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方法。
鉴别要点
1.内庭动脉栓塞
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比较严重且呈持续性。
2.美尼尔氏综合征
起源于中耳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其原因不明,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特征。其症状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它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激动而引起。
3.位置性眩晕
因为头部或身体倾倒于某一位置时就会出现眩晕症状。眩晕发作时产生眼球震颤,而改变头的位置,眩晕就停止。作头部位置试验时,在引起眩晕的同时,有短暂的水平震颤,并持续10~20秒钟。可于短时间内连续做多次反复检查,可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
4.多发性硬化症
这种疾病发生时年龄较小,病史较长,往往遗有永久性神经损害的症状。有时脑脊液胶体金曲线异常且γ球蛋白升高。
5.位置性低血压
又称为体位性脑贫血。在患者从卧位突然改为立位时会诱发眩晕。
治疗要点
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介入支架治疗。
1.控制原发病
积极控制和预防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重要的三大危险因素,当存在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时,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预防。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适宜的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戒酒、控制好血脂、血压和血糖等,定期做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的变化。
2.内科治疗
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颈动脉狭窄率低于50%,首选内科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阿司匹林类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以及活血化淤类中药等。
3.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球囊扩张术及内支架成形术。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率大于50%,首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次选颈动脉支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率至少大于60%,首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