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磁波刀治疗震颤取得新突破
解放军总医院磁波刀治疗震颤取得新突破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磁波刀治疗震颤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影像特征的预测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简称磁波刀,是一种新兴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它具有无需开颅、无需全麻、实时靶点定位及实时磁共振成像测温等优点。自2021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来,该技术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娄昕教授团队与神经外科医学部潘隆盛教授团队在磁波刀治疗特发性震颤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基于术前自发脑活动预测磁波刀丘脑切开术后震颤改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影响因子18.8。文章第一作者为张栋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娄昕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熊永琴博士。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的支持。
鉴于特发性震颤患者磁波刀消融治疗后有10-20%的复发率,为在术前甄别磁波刀治疗获益患者,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影像特征的预测方法,能有效预测手部和姿势震颤改善情况,极大助力特发性震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
研究团队纳入了磁波刀丘脑损毁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显著的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患者,对特发震颤患者和健康对照全脑的术前分数低频波动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fALFF)参数予以对比,并将差异较大的区域提取出来,构建成疾病特异性fALFF图,且将该图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参数。
研究同时运用了多参数核岭回归(kernel ridge regression, KRR)方法对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相较于传统单预测参数方法,本研究把疾病特异性fALFF图作为预测参数,进一步发掘了与治疗效果无直接关联的隐藏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能够更好地预测手部、姿势震颤(图1、图2)。
图1 预测和实际手部震颤改善的Pearson相关图和贡献权重图
图2 预测和实际姿势震颤改善的Pearson相关图和贡献权重图
磁波刀已成为新兴的微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方式,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在促进其治疗,优化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探索其生物学效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