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论:中西方视角下的管理学与哲学探讨
人性理论:中西方视角下的管理学与哲学探讨
人性理论是管理学和哲学中的重要议题,探讨了人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人性的含义、本质、影响因素,以及中西方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思考。
第一节 人性理论概述
一、人性的含义
周文霞认为:“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
周敦耀则认为:“人性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正确认识人,认识人性,把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在正确的人性理论基础之上,以此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在于人从自然的生物中进化而来。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集体性、交往性、合作性、道德性上。人的精神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性上,它包含人的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价值定向、审美情操等等。
三、人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欲望
戴尔.卡耐基指出:“贪婪,野心,嫉妒,暴怒,骄傲,这五种情绪是寂静的大敌。”人类的欲望可分为三类:
- 欲望一,对东西需求,对物的欲望,即人对不能共享东西占有欲望,如对财物。
- 欲望二,如知识与健康的欲望,知识与健康对人而言是绝对东西,一旦拥有一般情况下无法被剥夺,其中拥有者不会因为知识与人共享,而丧失了对知识的拥有。
- 欲望三,即大公无私,所谓大公无私,即以“天下”“企业”为公,也就是以“天下”“企业”为私,是欲望最高境界。
(二)情感
情感是对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体验。情感的强烈程度与对事物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对事物的关注程度是与该事物和个体利害关系的紧密程度成正比。
(三)虚荣
虚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表面上的光彩。俗话说的爱面子,爱名誉。虚荣恶性结果:不正当攀比良性结果:上进超脱结果:把工作学习当做一种需要
(四)环境因素
环境决定了人们所担负的具体历史使命,决定了所要解决的具体社会问题。
(五)后天的教育
后天的教育是完善人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自制能力的途径,是培养人的理智、树立人的信仰的方法。
(六)其他因素
如权力,人的性格、气质影响管理等
第二节 西方的人性理论
一、西方人性理论
性善
- 芝诺:我们个人的本性就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合乎自然的方式生活就是至善,就是说至善是合乎个人的本性以及宇宙的自然。
- 第欧根尼:至善即是依照我们的本性选择一切事情,依照健全的理性行动。
- 阿克玛斯:至善的定义为履行一切应尽的义务而生活。
- 亚里斯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存在于理性之中,所以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性恶
西方的“原罪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的意志,犯有罪孽,因而人在胚胎发育中就有罪恶。人性恶是与生俱来的。
- 霍布斯:人与人之间像狼。人的邪恶的本性必然引起竞争、猜疑,甚至互为仇敌,互相陷害、残杀,因此人与人之间是狼。
-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人性有“本恶的劣根性”,即脆弱性、不纯性和具有恶僻。
辩证
黑格尔就从辩证法的角度认为,善与恶是不可分离的,是结合在一起的。恶是一种否定性的东西,不具有存在的独立性,只是善的对立面而已。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 定义
人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为现实的基础,一般的人性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基础上,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 人性本质
人性概念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界定人,自然属性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质性基础,如肉体、生存本能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本质。
-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的特点
(1) 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的。
(2) 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以变化发展为基础的
(3) 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以人自身的解放为目的的。
三、人性假设理论
-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基于X理论,构建的任务管理模式的原则是:在管理方式上,采用胡罗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经济利益来刺激人的积极性。如果人们仍然不积极工作就用强制的办法,逼迫人们发挥积极性。实践证明,“经济人”的假设是片面的,胡罗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是不能凑效的。
假设提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从所谓“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出发,认为人都是经济人。麦格雷戈——X理论:大多数人天生懒惰,他们尽量逃避工作;
多数人不愿承担责任,甘心听人指导;
个人与组织目标总是相矛盾,需强制其为组织目标工作;
工作是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和安全需要。
- 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
假设提出:1933年梅奥根据霍桑试验研究结果,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认为人是社会人,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性的需要
需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作用比起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来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人们最期望于领导者的是能够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性需求。
根据人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参与管理模式的原则:
- 第一,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 第二,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应更重视员工的人际关系,
- 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 第三,在实行奖励时,提倡实行集体奖励办法;
- 第四,应在职工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了解职工需要和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
-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
假设提出:马斯洛提出人是自我实现人的观点,此外阿基里斯提出的不成熟到成熟了理论,麦格雷戈基于此提出了Y理论。Y理论:一般人本性都是勤奋的,人们能够进行自我指导与控制,因而强制与惩罚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愿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人群中蕴藏着想象力、智谋及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 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假设提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薛恩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杰伊·洛斯奇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超Y理论。超Y理论: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随环境变化;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结合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人在某一时期的动机模式,是其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需要,也会出现不同的需要满足情况;人对于不同管理方式会作出不同反应,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契约”。
- 自由发展人假设
假设提出:由于80年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了企业文化阶段,由此提出了自由发展人的假设。自由发展人假设理论: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四大创新之一,认为,在破除了人身依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形成的雇佣观念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一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的信任与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人们才能自主地、酌情地处理问题,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更加重视人,强调以人为本。
建立在这种自由发展人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措施是:
- 强调在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以摆脱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对立局面,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消除企业内部的文化性内耗;
- 强调激发工人的工作使命感,依靠精神动力激发职工的热情,推动企业发展;
- 强调团队或企业与工人一体的精神,以消除异体感,通过各种措施使职工对企业产生一体意识,让职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 强调内部体制开放,通过内部的创新活动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
- 强调运用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礼仪以及文化网络等手段,增强企业的文化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 文化人假设
假设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企业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文化人”假设被提出。“文化人”假设认为:企业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人的心理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及人们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与他长期以来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文化人”人性假设理论认识到人性的可塑性,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节 我国的人性理论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
(一)儒家人性论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孟子性善论
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德”:仁、义、礼、智,核心为仁。“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2、性恶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隆礼”、“重法”。“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用此观之,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二)道家无善无恶人性论
老子(约前604-前531年)洛阳“问礼巷”人本性淳朴无邪,表现出来应该是无知、无欲、无争、无为,抱朴守素,谦下柔弱。
因为:道自然,人性亦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人性中无仁义,无情欲。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三)法家功利主义人性论
1、商鞅(约前390—前338)的人性观
求利是人的天性。“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法术:刑法、奖赏、愚民政策。
2、韩非的人性论(约前280—前233)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韩非子·心度》),“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韩非子·内储说上》),“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就连君臣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是相互算计的利益关系
(四)兵家人性管理实践
兵家不在理论上探讨人性的善恶,而是直接从经验出发制定对策。不用启发人心中善性的办法说服,而是用利益引导之,用武力控制之。因此,就有了赏罚、法治、耕战等各种手段的运用。孙武“练嫔”评论:兵家管理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五)佛家“非无善恶,非有善恶”人性论
出世间:心性本净;世间:贪嗔习染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善与恶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无善无恶。善与恶,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在世间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间之后,无善恶之名,只有涅槃清净。正因如此,不可将佛教定为“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有善有恶”论,只能用遮诠的“非无善恶,非有善恶”表达。“六和”管理法: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二、中国近代对人性的研究
严复提出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人性中心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李宗吾基于中西科学的“性恶论”但都没有形成系统中国现代人性理论。
三、对企业人性的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在积极介绍西方企业管理的“人性假设”思想,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关于人性的假设,如:“创新人”假设(王德宾,2002):突出了人在新经济时期创新性“虚拟人”假设
(胡蓉,王凤海,2003):突出人类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智慧人假设(张华强,2002):突出了人的能动性
H人假设认为:首先,人性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善与恶包括动机、过程和结果。其次,人性善与恶之间可以发生转化,转化有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却可能发生在顷刻之间,管理上除了注意人性的本质内容,也须关注人性转化。第三,人具备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如创新性、能动性、社会性等。
总之,H人假设认为,组织可能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岗位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等因素使得针对某一简单的人性假设都无法实现组织的和谐管理,最终无法实现组织效益及至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
本文原文来自人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