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15000多门火炮的构成揭秘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15000多门火炮的构成揭秘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重武器,尤其是火炮。火炮作为战争之王,其威力不容小觑。那么,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装备的15000多门火炮究竟由哪些种类构成?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火炮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火炮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战争的绝对主宰,尤其是在无烟火药被研发后,炮弹的威力进一步加强。虽然现在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火炮威力似乎与过年放的炮仗差不多,奇侠们能在炮火中穿梭而不受伤害,但事实上,电视剧严重削弱了火炮的真实威力。正常情况下,一发155毫米榴弹炮可以杀死一个足球场范围内的敌人,方圆五十米内几乎不见活物。
在二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武器装备上的最大差距就是火炮。以1941年日本华北方面军为例,日军拥有150毫米加农炮93门,75毫米山炮、野炮700多门,步兵炮500多门,掷弹筒接近6000具。可以说,日军一个华北方面军拥有的重火力就超过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全军实力。有火炮优势的一方打没有火炮优势的一方,就如同爸爸打儿子一般。
另外,火炮的体系也非常重要。以1937年的忻口会战为例,此战阎锡山投入了八个炮兵团,但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大溃败。原因在于晋绥军的炮兵不成体系,将火炮大量部署在一线阵地,没有纵深排列,再加上晋绥军炮兵疏于训练,炮打不准。而日军炮兵经常训练,一打一个准,而且日军火炮的性能也比国军好,最终导致了这场惨败。
国民党军队抗战后15000多门火炮的构成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火炮主要来自于外国援助,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己生产的。尤其是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事援助,得到了一大批火炮。到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统计全军的火炮情况,各类火炮达到了15000多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火炮的具体构成。
首先,15000多门火炮中迫击炮占据了大头,达到了12000多门。因为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没有制造榴弹炮、野炮和山炮的能力,所以所有的军工产能都用来生产迫击炮和改装迫击炮了。其中,60毫米迫击炮数量最多,达到了4032门。这种小口径迫击炮非常适合运输能力不足的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了60毫米迫击炮以外,美国还支援了一大批81毫米迫击炮。在1945年,国民党军队拥有969门81毫米迫击炮。由于是进口货,这些火炮优先供应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国内的精锐部队。剩下的国内一般部队则装备本国生产的82毫米迫击炮,这种火炮数量为5631门。除了上述的迫击炮之外,国民党军队还有1232门型号庞杂的迫击炮。
除了迫击炮以外,国民党军队中最多的火炮种类是战防炮,共有1097门。此外,国民党军队还有161门平射炮、271门机关炮和268门高射炮。这些火炮除了少部分是美援外,大部分都是国民党之前军备采购的残留。
火炮的重点还是野山榴,这三种火炮总数为1600门。具体来说,轻型榴弹炮30门,山炮987门,野炮332门,105毫米榴弹炮158门,150毫米榴弹炮82门。这些火炮基本全都是外国援助,少部分是从德国购买的。
如果我们拆分来看,虽然国民党军队拥有15000多门火炮,但其中真正有威胁的火炮只有1600多门,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迫击炮、战防炮等。与日军相比,国民党军队的火炮优势并不明显。毕竟日军仅正规火炮(野炮、榴弹炮、山炮)就生产了11200多门,比国民党这种根本不会生产正规火炮的组织要强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