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怕错”到“乐于挑战”,父母要教这六件事
孩子从“怕错”到“乐于挑战”,父母要教这六件事
怕错怕失败的孩子,在学习的路上容易踌躇不前。因为担心犯错、做错,孩子可能会竭尽所能地控制状况,以确保能够成功,也可能自己失败后,把错都归咎到他人身上,或用负面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因为担心做错选择而无法下决定,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很令人感到疲惫的。
因此,怕错的孩子,在学习上常常见到以下三种表现:
- 还没开始就放弃,以避免可能的失败
- 遇到问题不敢问,因为怕连问题都问错
- 第一时间没做对就严重影响情绪、焦虑,导致后面表现更差
孩子怕错怕失败,父母该怎么教?
该如何教导孩子不要怕失败,勇于挑战呢?以下六点是关键:
- 改变孩子对犯错的观感: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经验
无论是自己失败还是孩子遇到挫折时,大人都要做好榜样,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可以说:“很好,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式。”
- 着重努力而非能力:赞扬孩子过程中认真的表现
有些时候因为能力的关系,就是会失败,例如弟弟在学象棋的过程中,因为年纪小,都输给了哥哥,但有一次,他很开心地说,“今天哥哥花好久的时间才赢我”,当时我很佩服他,因为他已经学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了。
- 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无论成败父母的态度不变
这一点是大人务必做到的,我们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成功而开心、赞美,但当孩子失败时,总是平淡地说没关系,再试一次,对孩子而言,这样的反差真的很大,孩子也会明显感觉到大人只有在自己成功时,才会比较喜欢自己。
- 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再坏都想好怎么解决就不怕
如果孩子先天就是容易焦虑紧张的个性,这是因为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无法及时处理应变,因此可以陪伴孩子养成习惯,先把最坏的状况想好,做好心理准备或想好解决方法,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 解决问题最重要:共同讨论各种情况处理方法
前面提到,怕错就是孩子比较没有应变、解决能力,因此从小就要建立的就是教导孩子思考各种解决方法,这绝对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有耐心地逐步引导。
- 经常讨论成功与失败:通过故事体会成功背后的努力
所有人都一样,只会看到他人成功时的光芒,却无法看到背后的付出,所以可以多跟孩子讨论成功背后的努力,通过孩子的经历、自己的经验或名人传记的故事,让孩子更能体会没有失败过怎么会有成功的道理。
3-6岁孩子怕输,不同年龄有不同引导策略
孩子会怕错,除了先天个性,也和后天的教养有关,特别是在3-6岁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明显因为挫折而发脾气,怕输,输了就生气。为了避免孩子从“怕输”变成“怕错”,从小引导孩子耐挫、乐于挑战,就是父母的重要课题。随着不同年龄的心智成熟度不同,有不同的引导方法。
3岁:较自我中心
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自我中心,一切以自身感受、立场、想法为主,因为他们正在建立同理心,此时大人告诉他的“输了没关系”,孩子是完全没办法接受的,他们想要的只是很单纯的“我就是要成功”“不管如何我就是要达成目的”。这时候很多大人只好帮孩子完成,但也无法训练到耐挫力。
平时怎么教
挫折随时可能发生的,练习转换情境的能力很重要,爸爸妈妈可以陪孩子玩“立即反馈”类型的游,如叠积木,一开可以盖一个就刻意让积木倒下,建立挫折可以立即处理解决的概念。
当下怎么教
挫折当下因为他们已经卡在失败的漩涡里,先试着让孩子转移注意力,转移的过程尽量避免提到刚才失败的事情,如“我们换个车车玩看看吧”不要转的太硬,让孩觉得好像大人在隐瞒什么唷!
事后怎么教
引导孩子寻求协助并做句型练习,如“有困难、不会、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说‘我需要帮助’”,之后孩子遭遇挫折时,可藉由提词让孩子说出请求协助的话语。
4岁:在意大人感受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脱离自我,但不会一下就在意同辈,反而是先在意大人,他们希望自己的成功能够被称赞、能被大人看到他们的优点,这时候爸爸妈妈对孩子遭遇的失败反应,如“(积木倒掉时)嗯嗯,没关系再重来就好”“没关系这一定回失败的”,孩子没有感受到安慰,反而觉得大人不在意他们的感受时,就会很难过!
平时怎么教
为了不让孩子一直在乎大人的反应做事,爸爸妈妈可以建立事情的轻重缓急,如积木盖好时,大人说好棒,但自己分内事“主动收玩具”做好时,大人给的鼓勵回饋需更大,藉此让孩練習每件事情的輕重。
当下怎么教
这时候因为他们失败而产生的情绪,需要大人协助缓解,爸爸妈妈可以给予支持性的話語,如“我看到积木倒了,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抱抱”。話語要講出事實,不然會變成情緒逃避。
事后怎么教
情绪安抚完之后要有积极性的问题解决,要避免让孩子认为讨拍讨抱就可以让大人无条件的帮助完成任务,可以在此时说“心情好点了吗?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5岁:团体经验多
这个时期的孩子团体经验越来越多,对于周遭的人事物会发掘的更细腻,细节也会注意越来越多,但此时还无法将自我的成败与团体良好的整合,如分组游戏时赢了会觉得自己是功劳,输了会把责任怪罪给别人,爸爸妈妈不要因孩子的推责任就指責他们,更要试著引導孩子與團體之間的整合。
平时怎么教
现在的成功已经不只是自己的功劳,也是一个团体努力的成果,爸爸妈妈在平时需建立孩子“团体合作”“团体参与”的经验,在家可以帮忙做同一件家事分工,有手足的话更可以给予互相搭配的任务。
当下怎么教
许多挫折的情境可能是在团体中,或同理心的成熟使得他们会更在意对方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挫折时可以说的话语,如“输了,我好难过,大家下次一起加油唷!”
事后怎么教
任务的失败虽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练习“反思”“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想看看如果在当时他是队长,这个时候可以怎么做呢?如果孩子没有想法,爸媽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协助。
6岁:同辈概念成熟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同辈概念已经成熟,很多时候的挫折都来自比较,如“别人都有很酷的车,我都沒有”“他跑步好快我都追不到”,如果爸爸妈妈说“不用跟别人比,自己跟自己比就好”,引導概念上沒問題但說法上可以再調整,因為上述那句話會讓孩子觉得“我就是羡慕别人啊”“跟自己比,还是没办法跟别人一样厉害”。
平时怎么教
因为每个家庭每个情境皆有不同,若真的很想和别人一样但又一時做不到,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建立“分阶段目标表”,如“如果你想要跑得更快,我們先每天練習50公尺,慢慢調整難度”。
当下怎么教
在孩子失敗後情緒緩和,爸爸媽媽可試著再讓孩子面對方才的挫折,例如:跑步比賽輸了,爸媽在孩子情緒好些後,可說:“我們看看比賽,一起來找找下次可以更厲害的方法”。
事后怎么教
让孩子看看厉害的人都是怎么做的,爸爸妈妈可以借助第三方的视频或事件让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情有更清晰的概念,如“想要篮球打更好,可以看看篮球比赛,或上网查找篮球的技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