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类与ResNet:从基本概念到PaddlePaddle实现
图像分类与ResNet:从基本概念到PaddlePaddle实现
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任务之一,广泛应用于安防、交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本文将介绍图像分类的基本概念,并重点讲解ResNet的设计思想及其在PaddlePaddle框架中的实现。
图像分类基本概念
图像分类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将图像或图像中的每个像元或区域划归为若干个类别中的某一种。经典的ImageNet数据集包含2万多类图片,是图像分类任务的重要数据来源。
图像分类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 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和智能视频分析
- 交通领域的交通场景识别
- 互联网领域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相册自动归类、商品识别
- 医学领域的图像识别等
ResNet设计思想
ResNet(残差网络)是2015年ImageNet比赛的冠军,将识别错误率降低到了3.6%,这个结果甚至超出了正常人眼识别的精度。
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模型的层数越来越多,网络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是,实践表明,增加网络的层数之后,训练误差往往不降反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aiming He等人提出了残差网络ResNet。
残差单元
残差单元(Residual block)是ResNet的基本构建模块。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跨层连接,让数据或梯度能够更快地传播。这种设计类似于电视节目《王牌对王牌》中的“传声筒”游戏,如果每个嘉宾都能看到原始的影视片段,那么传声筒的效果会更好。
残差块的具体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这种设计方案也常称作瓶颈结构(BottleNeck)。1x1的卷积核可以非常方便地调整中间层的通道数,在进入3x3的卷积层之前减少通道数(256->64),经过该卷积层后再恢复通道数(64->256),可以显著减少网络的参数量。
整体结构
残差网络就是将很多个残差单元串联起来构成的一个非常深的网络。下图表示出了ResNet-50的结构,一共包含49层卷积和1层全连接,所以被称为ResNet-50。
PaddlePaddle实现
在PaddlePaddle框架中,可以使用高层API快速构建ResNet模型。例如,仅需14行代码即可实现ResNet在Cifar10数据集上的训练。
from paddle.vision.models import resnet50
from paddle.vision.datasets import Cifar10
from paddle.optimizer import Momentum
from paddle.regularizer import L2Decay
from paddle.nn import CrossEntropyLoss
from paddle.metric import Accuracy
from paddle.vision.transforms import Transpose
# 调用resnet50模型
model = paddle.Model(resnet50(pretrained=False, num_classes=10))
# 使用Cifar10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Cifar10(mode='train', transform=Transpose())
val_dataset = Cifar10(mode='test', transform=Transpose())
# 定义优化器
optimizer = Momentum(learning_rate=0.01,
momentum=0.9,
weight_decay=L2Decay(1e-4),
parameters=model.parameters())
# 进行训练前准备
model.prepare(optimizer, CrossEntropyLoss(), Accuracy(topk=(1, 5)))
# 启动训练
model.fit(train_dataset,
val_dataset,
epochs=50,
batch_size=64,
save_dir="./output",
num_workers=8)
总结
本文介绍了图像分类的基本概念和ResNet的设计思想,并提供了ResNet在PaddlePaddle框架中的实现代码。通过使用PaddlePaddle的高层API,可以快速构建深度学习任务,大大简化了开发流程。